梨园深处有真章——记北京戏曲学校董丽娟老师
梨园深处有真章——记北京戏曲学校董丽娟老师
推开北京戏曲学校练功房的木门,总能看见董丽娟老师站在镜墙前的身影。她身着素色练功服,左手执云板,右手捏着老生身段,鬓角微微渗着汗珠。这样的场景,在这座始建于1952年的艺术殿堂里,已经持续了二十三个寒暑。
**一板一眼总关情**
清晨七点的练功房,董老师总会提前半小时到场。她仔细检查每个学生的刀枪把子,把松动的红缨重新系紧,在生锈的剑柄上裹好防滑布。去年冬天,青衣班的小柳练《游园惊梦》时崴了脚,是董老师背着她穿过三条胡同去正骨医院,路上还轻声哼着《牡丹亭》的唱段安抚学生。
**四功五法见真章**
唱念做打不是花架子,要往骨头里渗。这是董老师挂在嘴边的话。她独创的情景拆解法让无数学生开窍:把《长坂坡》的起霸分解成十二个情绪节点,用现代心理学术语解析赵云的心理变化;教《三岔口》的摸黑对打时,会让学生蒙眼感受空气流动。去年毕业生汇报演出,她指导的《挑滑车》选段,高宠的二十四个翻身动作干净利落,赢得满堂喝彩。
**薪火相传守匠心**
董老师的教案本总夹着泛黄的老照片,那是她师父——已故京剧名家李万春先生亲授《闹天宫》时的抓拍。如今她带着学生重走师父的传承路:每周三带学生去湖广会馆看票友切磋,每月初组织胡同戏台义务演出。今年校庆,她将珍藏的1958年版《京剧身段谱》捐赠给学校图书馆,扉页上李先生的赠言戏比天大墨迹如新。
夕阳透过雕花窗棂洒在董老师的练功服上,她正手把手纠正学生水袖的收放力度。远处传来悠扬的胡琴声,与练功房里的唱腔交织成韵,在这座承载着七十年戏曲记忆的院落里久久回荡。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