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上的梨园守望者——记北京戏曲学校教师江玲
三尺讲台上的梨园守望者——记北京戏曲学校教师江玲
清晨七点,北京戏曲学校东楼二层总会准时传出婉转的吊嗓声。推开202教室的门,总能看见一位身着素色练功服的女子站在镜前,鬓角微霜却腰板笔直,右手虚握成兰花指状,带着十几个孩子走圆场步。她,就是在这方寸舞台耕耘了二十三载的戏曲教师江玲。
一、从科班尖子到教学先锋
1990年的冬天,刚满十六岁的江玲背着铺盖卷走进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扎着麻花辫的河北姑娘会成为当年全优生。在程砚秋先生亲传弟子李丹林教授的严苛要求下,她每天五点摸黑到排练厅练早功,数九寒天里汗湿的练功服能结出冰碴。
这段经历让江玲深谙戏曲传承的艰辛。2000年入职北京戏校后,她将传统口传心授与现代教育理念融合,首创剧目驱动教学法。在《贵妃醉酒》教学中,她带学生到故宫体悟宫闱气象;教《穆桂英挂帅》时,又组织学生研读杨家将话本。这种沉浸式教学让她的班级连续五年摘得全国小梅花奖金奖。
二、传艺更传魂的育人匠心
江玲的教案本里夹着张泛黄的合影,那是2008级学生首次登台前的留念。照片里的孩子们如今有的成了院团台柱,有的转行做了戏曲导演。但他们都记得江老师那套三练三不练的规矩:练功不练假、练戏不练腔、练心不练形。
去年校庆排演《白蛇传》,江玲带着学生反复揣摩断桥一折。当演到白素贞质问许仙时,她突然叫停:小青的眼神要像刀子,可白娘子眼里的痛得收着三分。说着示范了个欲语还休的眼神,那眼底流转的哀怨让在场师生红了眼眶。这种对戏曲神韵的精准把握,正是她三十余年舞台经验的凝结。
三、守正创新的当代师者
在短视频平台,江玲的戏曲形体小课堂已有二十万粉丝。镜头前的她一改课堂上的严肃,用网络热梗讲解云手要领:这个动作就像撸猫,要柔中带刚。这种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让00后学生们直呼江嬷嬷变江姐姐。
但走进她的办公室,案头永远摆着线装版《梨园原》和最新《戏剧教育研究》。墙上挂着自制的生旦净末丑脸谱图,每个行当旁都密密麻麻标注着不同流派的表演特点。今年春季,她牵头开发的戏曲形体AI评估系统进入测试阶段,这是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一次深情对话。
当暮色染红排练厅的窗棂,江玲仍在为学生纠正卧鱼的身段。镜中倒映着两代戏曲人的身影,那些流转的水袖与飞扬的翎子,在夕阳里交织成跨越时空的传承之舞。在这片孕育过四大名旦的土地上,正有无数个江玲用毕生心血,守护着中华戏曲的血脉绵延。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