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中寻荷:那些被风吹散的曲牌名
戏中寻荷:那些被风吹散的曲牌名
江南六月,莲叶接天。昆曲《浣纱记》的笛声里,西施泛舟采莲,桨声惊起白鹭;越剧《追鱼》的水袖翻飞间,鲤鱼精化作人形,在荷塘月色中与书生相遇。世人总问可有一出戏唤作风荷,殊不知风荷二字早化作千丝万缕,织进了戏曲的经纬。
明代曲谱《九宫正始》记载着一支风荷曲,曲牌虽已失传,却在《长生殿》的惊变一折里留下残章。唐明皇与杨玉环在太液池畔赏荷时,骤起的西风卷碎满池碧浪,暗合着安禄山叛乱的烽烟。这阵穿堂而过的荷风,吹落了杨贵妃鬓边的金步摇,也吹散了盛唐最后的太平曲。
北方梆子戏里藏着更鲜活的荷魂。河北老艺人传唱的《六月雪》中,窦娥临刑前对着三伏天的飞雪起誓,血溅白练的场景竟与刑场外盛放的红莲遥相呼应。老班主说这是六月荷魂化雪来,用满池不肯凋谢的莲花,守着人间未雪的沉冤。
真正将风荷刻进骨子里的,当属苏州评弹《采莲赋》。三弦叮咚声中,说书人用吴侬软语描画荷叶罗裙一色裁的采莲女,忽而转为急促的琵琶,模拟骤雨打碎荷盘的声响。最妙处在于哑板技法,乐师突然收声,唯留醒木轻叩,恰似风住荷停的刹那,满座听客仿佛嗅到了水面残留的荷香。
今人翻开泛黄的戏本,已难觅确凿的风荷之名。但若在暮春时节走进江南戏楼,当台上水袖拂过虚拟的荷塘,台下老茶客闭目击节时,便能懂得八百年前姜夔为何在《念奴娇》里写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那穿行在戏台内外的荷魂,从来都不需要具体的姓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