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入戏:那些在锣鼓点里呼啸的狂风骤雨
台风入戏:那些在锣鼓点里呼啸的狂风骤雨
戏台上水袖翻飞间,忽听得一声尖利的长调刺破云霄,老生甩髯疾呼:风云变色,天地倒悬!锣鼓声骤然密集如雨,大幕上翻涌的墨色云纹裹挟着戏台,台下看客不觉攥紧了手中茶碗——台风来了。
福建沿海的老戏迷最懂这种惊心动魄。闽剧《台风季》里,旦角踩着三寸高的木屐在台前踉跄,宽大的裙裾被鼓风机吹得猎猎作响,仿佛真要被狂风卷走。这出戏源自清光绪年间,当年台风过境后戏班连夜编排,用竹片绑在衣襟上模拟风撕衣袂的声响,竟成了代代相传的绝活。
琼剧《飓风劫》另辟蹊径,让台风化身青衣花旦。水钻头面缀着银丝流苏,甩动时如暴雨倾盆,七尺长的白绸水袖舞作螺旋状,暗喻台风眼的诡谲。光绪年间海南名角吴三妹演此戏时,必在腰间系六串铜铃,疾转时铃声与堂鼓相和,恰似狂风掠过椰林带起的万叶齐鸣。
更绝的是台州乱弹《风伯》。台上五位武生叠罗汉扮作风神,最顶端的演员手持丈二红绸,借戏台顶棚暗藏的转轮,将绸缎旋成直径三米的血色漩涡。光绪二十二年戏班在石塘镇演出时,正逢台风过境,看客们眼见戏里的红绸飓风与海天之间的乌云遥相呼应,竟分不清戏里戏外。
这些裹挟着咸腥海风的戏码,藏着沿海先民对自然的敬畏。老辈人说台风是龙王收账,戏台上便有了《龙宫借宝》里虾兵蟹将掀浪讨债的武打场面;渔民们传说妈祖镇风,高甲戏《锁风亭》便让旦角手持金锁踏罡步斗。当现代气象卫星取代了神话想象,这些在戏台上呼啸了百年的台风,依然在檀板丝竹间诉说着人与天地的古老对话。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