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校拍戏体验: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北京戏曲学校拍戏体验: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在北京这座千年文化古都,戏曲艺术始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而作为培养戏曲人才的重要基地,北京戏曲学校(以下简称“北戏”)近年来因其专业的教学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机会,成为许多戏曲爱好者的梦想学府。但提起“在北戏拍戏是什么体验”,外界却知之甚少。为此,我们走访了几位在校师生,试图揭开这所艺术殿堂的神秘面纱。
---
**“科班出身”的底气:拍戏就是学功夫**
“很多人觉得拍戏就是站上台唱几句词,但在这儿,连走一步路都得按规矩来。”北戏京剧表演专业的大三学生小林这样描述她的日常。在北戏,无论是京剧、昆曲还是地方剧种,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进入“沉浸式”训练模式。晨功、身段课、唱腔课、剧目排练……每天的课程表几乎被基本功填满。
据表演系教师王老师介绍,北戏的拍戏教学讲究“以戏带功”——学生通过排演经典剧目,逐步掌握唱念做打的技巧。比如学《霸王别姬》,不仅要练虞姬的剑舞,还得研究人物情感的表达。“一个眼神、一句念白,老师能抠一上午。”小林笑着说。这种严苛的训练让许多学生“痛并快乐着”,但也正是这种扎实的训练,让北戏毕业生在业内以“功底深厚”著称。
---
**片场?不,这里是“迷你戏台”**
走进北戏的排练厅,会发现这里与普通学校的教室截然不同。仿古戏台、专业灯光、定制戏服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专门的盔头制作工坊。戏曲影视编导专业的小张告诉我们,学校为了让学生适应现代舞台需求,近年来增设了影视拍摄课程。“我们排《牡丹亭》不仅要学传统身段,还要用镜头语言重新设计走位,挺烧脑的。”
更让学子们兴奋的是北戏的实践机会。学校与长安大戏院、国家大剧院等机构长期合作,优秀学生可参与商业演出;校内每年举办的“青苗计划”更会选拔学生参与影视剧拍摄。2023级越剧班的陈同学就曾在古装网剧《梨园惊梦》中担任配角:“导演夸我们眼神有戏,毕竟在学校天天练‘眼随手动’,镜头前特别自然。”
---
**传统不守旧:年轻人玩出新花样**
在北戏,传统与创新的碰撞随处可见。京剧专业的研究生团队将流行音乐融入《贵妃醉酒》,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赞;00后学生们自发组建“戏曲跨界社”,尝试用街舞元素改编武戏片段。教务主任李老师坦言:“现在的孩子点子多,只要不背离戏曲内核,学校都支持他们‘折腾’。”
这种开放的氛围吸引了不少“非典型”学生。来自广东的流行歌手阿Ken原本是学现代舞的,偶然参与北戏的戏曲体验课后,毅然报考了进修班。“以前觉得戏曲老气,现在发现它的节奏感和表现力特别高级。”他正尝试将戏曲腔调融入自己的原创歌曲。
---
**前辈带路:那些看得见的“星光”**
提起北戏的校友,名单上不乏戏曲界耳熟能详的名字:京剧名家于魁智、李胜素,影视演员徐帆、袁泉……这些前辈的身影以另一种方式激励着在校生。学校走廊的“星光墙”上,贴满了校友的舞台剧照和获奖证书。京剧班的小刘说每次路过都会多看两眼:“师姐李海燕的《锁麟囊》剧照就挂在那儿,像在提醒我们——练功房流的汗不会白费。”
---
**真实的挑战:光环背后的汗水**
当然,北戏的生活绝非只有舞台上的光鲜。每天早上6点的晨功雷打不动,冬天压腿时练功房的地板冷得刺骨,夏天扎着大靠(戏曲盔甲)排练更是汗如雨下。更现实的是就业压力——虽然北戏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但真正能登上大舞台的毕竟是少数。
“有同学转行做戏曲主播,有的去中小学当艺术老师,能坚持在舞台上的都是真爱。”毕业生赵学姐这样总结。不过她认为,北戏赋予学生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现在我做儿童戏曲培训,每次教孩子云手的时候,都会想起老师说的——手抬三分,心敬十分。”
---
**结语**
在北京戏曲学校,“拍戏”从来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一场传统艺术的修行。这里既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坚守,也有Z世代赋予戏曲的新可能。或许正如北戏礼堂那副对联所写:“百代风华皆入戏,一方天地好修心。”对于热爱戏曲的年轻人来说,这里既是起点,也是归处。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