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毓敏:梨园芳华六十载戏脉薪传润无声

孙毓敏:梨园芳华六十载戏脉薪传润无声

2023年4月的春风里,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原院长孙毓敏溘然长逝,却将一脉芬芳永驻梨园。这位用生命丈量戏曲舞台的艺术家,以八十余载光阴编织出唱念做打皆文章的艺术人生,在京剧传承的长卷上挥洒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一、戏脉生根:从沪上名伶到荀派传人

1940年的上海,石库门里飘出稚嫩的吊嗓声,7岁的孙毓敏在煤油灯下苦练云手身段。这个生就一副好嗓子的弄堂女孩,13岁便以一出《女起解》叩开艺坛大门。1959年拜入荀慧生门下,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她亲眼见证荀派艺术三分生三分旦的独特魅力——既要旦角的柔美婉转,又需生行的刚健洒脱。

荀先生授艺时有个怪癖:不许弟子用笔记录。孙毓敏便发明火柴棍记忆法,用长短不一的火柴梗标记唱腔转折。这种独创的学习方式,让她在《红娘》《金玉奴》等经典剧目中完美复现荀派神韵,更在《双玉缘》里创新倒板接快板的唱法,令老戏迷拍案叫绝。

二、破茧成蝶:讲台即是舞台

1984年的北京戏曲学校,45岁的孙毓敏接过教鞭。她发现传统的口传心授已难适应新时代,便在练功房装起摄像机,将学生身段与梅兰芳、荀慧生的影像逐帧比对。这种影像教学法让抽象的身段要领变得触手可及,学生常笑称:孙老师的眼睛比摄像机还毒。

为培养活的戏曲人才,她打破行当界限,要求武生学文戏、青衣练把子功。2002级学生王梦婷至今记得,寒冬腊月里孙院长陪他们练卧鱼儿,青砖地面腾起的热气中,六旬老人示范的身段比年轻人更见功力。正是这种戏比天大的执着,培养出近百位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

三、薪火永续:让传统活在当下

京剧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孙毓敏晚年最喜带学生走进798艺术区。在钢筋水泥的现代空间里,她让《贵妃醉酒》的水袖与装置艺术对话,用全息投影重现《虹霓关》的刀马场景。这种跨界实验起初备受争议,但当年轻观众在沉浸式剧场为传统唱腔喝彩时,质疑声化作了掌声。

2019年故宫畅音阁,79岁的孙毓敏携徒孙上演《勘玉钏》。古戏台的雕梁画栋间,五代同堂的荀派传人依次登场,从耄耋名家到垂髫稚子,百年戏脉在宫商角徵羽中生生不息。谢幕时老人眼含热泪:这才是戏曲该有的样子——老树新枝,代代相传。

如今漫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琴房传出的唱腔依然带着孙毓敏独创的气声共鸣法,排练厅镜面上戏无技不惊人,艺无魂不成活的箴言历久弥新。这位用一生守护戏曲薪火的艺术家,早已将生命谱写成最动人的戏文,在无数后来者的吟唱中永续流转。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