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台上哭哑嗓,一出《琵琶记》唱尽天下儿女心
老戏台上哭哑嗓,一出《琵琶记》唱尽天下儿女心
炎炎夏日里,老家祠堂的青砖地上,老人们摇着蒲扇围坐。台上大红的幕布一掀,老旦的悲腔如裂帛般撕开夜幕:儿啊,你父病重已三月——台下白发苍苍的老人们突然齐刷刷掏出手帕,戏未过半,台前已哭成一片泪海。
一、孝心戏里的苦情密码
那些让戏台子下哭湿手绢的孝子戏,藏着老祖宗们精心设计的催泪机关。你看《琵琶记》里的赵五娘,公婆病榻前剪发换药,自己却吞糠咽菜,这苦情三件套——舍己奉亲、忍辱负重、天人永隔,哪个不是直戳人心窝子的泪点?
戏班子最懂如何撩拨看客心弦。当赵五娘背着琵琶千里寻夫,偏遇着负心郎另娶相府千金,台上月琴急转如骤雨,台下老戏迷们早已把木头板凳拍得山响。这种爱恨交织的戏剧冲突,比今人的家庭伦理剧不知高明多少倍。
二、二十四孝唱成戏
元代杂剧《白兔记》里,咬脐郎雪地寻母的桥段,活脱脱把卧冰求鲤的典故搬上戏台。演员在寒冬腊月赤膊演卧冰,冻得嘴唇发紫仍要唱出对母亲的思念,这般真功夫,现在的流量明星怕是要吓退三舍。
明传奇《目连救母》更是把孝道演绎到极致。目连和尚闯地府、过刀山,锡杖击开鬼门关,硬是把堕入饿鬼道的母亲救出苦海。这戏一唱就是七天七夜,台下百姓看得如痴如醉,仿佛真能超度自家先人。
三、老戏骨的新传承
去年重阳节,我在苏州平江路撞见票友自组的孝亲堂会。七十岁的张阿婆反串小生唱《芦林会》,演到姜诗被迫休妻时,围观的小年轻们举着手机录视频,弹幕里飘过一片泪目。
更妙的是新编戏《孝感天》。编剧把现代空巢老人的故事揉进传统唱腔,当老母亲对着智能手机学发微信,台下的银发观众又哭又笑。这戏今年连演三十场,场场爆满,谁说年轻人不爱看老戏?
祠堂的梆子声又响了,月光把飞檐上的嘲风脊兽照得发亮。台上老旦的水袖甩出个漂亮的云手,台下九旬阿公颤巍巍起身喝彩。这些唱了八百年的孝子戏,就像村口那棵老槐树,看似枯枝虬曲,春风一吹,照样绽出新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