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惊雷炸响时:戏曲里的吃惊竟有这么多门道!

台上惊雷炸响时:戏曲里的吃惊竟有这么多门道!

戏台上正演着才子佳人的旖旎情事,忽而铜锣炸响,旦角儿水袖翻飞间踉跄后退,眉眼间惊惧之色层层漫开——这便是戏曲行话里的做惊。这看似瞬间的惊诧表情,实则是数百年锤炼的程式绝活,青衣的兰花指如何抖,武生的髯口怎么甩,处处藏着梨园行的看家本领。

一、惊堂木下百样惊

老戏迷常说生旦净丑各显惊,不同行当的吃惊做派大不相同。青衣遇惊必先以袖掩面,兰花指微微颤动,待云板三响后才徐徐转身,眼波流转间惊中带怯;花脸吃惊则要震得满堂喝彩,《芦花荡》张飞怒目圆睁时,一丈八的靠旗应声而颤,黑满髯口簌簌抖动似狂风拂柳;丑行的吃惊最是诙谐,《连升店》的店小二听闻穷书生高中,一个屁股蹲儿跌坐在地,毡帽歪斜间尽是市井烟火气。

南北剧种的惊更是千姿百态。昆曲《牡丹亭》杜丽娘游园惊梦,水磨腔里藏着春心萌动的惊;秦腔《周仁回府》胡氏撞见杀夫仇人,三起三落的跪步带着黄土高坡的粗粝;川剧《白蛇传》小青见法海金钵,变脸绝活配合踢褶子功夫,硬是惊出蜀地特有的麻辣鲜香。

二、千古惊魂在戏中

《宇宙锋》里赵艳容装疯堪称惊戏典范。陈德霖先生独创的三起三落身段:初见圣旨时云手轻颤是惊,听闻许婚时卧鱼倒地是惧,最终疯癫大笑时翎子乱颤是癫,层层递进间将古代女性面对强权的绝望演绎得惊心动魄。这出戏至今仍是考验旦角功力的试金石。

武戏中的惊更见真章。《伐子都》中子都惊惧而亡的硬僵尸,需在二尺高台上直挺挺后仰落地;《活捉三郎》阎惜娇鬼魂现形时,张文远要连做三个吊毛表现魂飞魄散。这些惊险动作没有十年苦功绝难驾驭,老辈艺人说这叫惊在骨子里。

三、惊中有戏戏中惊

戏曲讲究无技不成惊,单是眼睛的功夫就分瞪眼、对眼、转眼数种。《打棍出箱》范仲禹疯癫时的对眼功,左眼定如古井右眼转似陀螺,将读书人失子的疯态刻画入骨。髯口功更是绝活,《徐策跑城》中老徐策听闻薛刚反唐,白满髯口瞬间蓬张如雪浪翻涌。

这些程式化的惊诧看似夸张,实则暗合中国人的审美密码。比起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戏曲的惊是写意的山水画:三声鼓代表惊雷,翎子乱颤暗示心慌,甩发飞舞象征魂飞。正如齐如山所言:戏台上的惊,要惊得美,惊得脆,惊出中国味道。

幕起幕落间,这些传承百年的吃惊程式早已化作文化基因。当年轻观众为影视剧中的五毛特效撇嘴时,不妨走进戏院看看:老艺人一个鹞子翻身,半尺厚的粉底遮不住眼中精光,那才是让人汗毛倒竖的真吃惊。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