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选戏曲唱段:既要镇场子,也要接地气
表演选戏曲唱段:既要镇场子,也要接地气
深夜的长安大戏院后台,老生演员李明正对着镜子描眉画目,突然接到通知:原本准备的《空城计》要临时换成《定军山》。观众席里坐着几位海外戏曲研究者,导演希望展示更富技巧性的唱段。这个突发状况让李明想起十年前在乡下戏台表演时,台下老大爷们吆喝着要听《四郎探母》的场景。戏曲表演选段从来不是件简单事,既要考虑行当特色,更要揣摩观众心思。
一、传统戏台:行当与场合的默契
武戏开场的锣鼓声最能聚拢人气。在露天戏台表演时,老艺人常以《挑滑车》这类武生戏开场,高亢的唢呐配着扎靠武生的旋子踢腿,瞬间就能让嘈杂的场子安静下来。河北梆子《钟馗嫁妹》里喷火绝活,豫剧《穆桂英挂帅》中帅旗翻飞,都是能镇住场面的硬菜。
文戏则需要看场合下菜碟。给长辈贺寿唱《麻姑献寿》,企业年会来段《龙凤呈祥》,红事选《红娘》,白事唱《卧龙吊孝》。某次商演中,青衣演员在房地产开盘现场唱《贵妃醉酒》,开发商却悄悄要求换成《游龙戏凤》,只因后者暗合凤栖梧桐的好彩头。
流派特色往往成为选段指南。程派幽咽婉转的《锁麟囊》,梅派端庄大气的《贵妃醉酒》,张派俏丽的《望江亭》,不同流派就像风味各异的菜系。有位票友在海外演出时,特意把《霸王别姬》的南梆子改成西皮流水,只因当地观众更喜明快节奏。
二、现代舞台:跨界与创新的平衡术
剧场演出开始流行混搭风。上海某实验剧场将昆曲《牡丹亭》与电子乐结合,杜丽娘的水袖舞配合迷幻灯光,竟让年轻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更有京剧演员在livehouse唱起摇滚版《说唱脸谱》,传统韵白混着电吉他solo,意外收获满堂彩。
综艺舞台需要爆点设计。某卫视戏曲节目中,老生演员把《珠帘寨》数太保唱段改编成rap,花脸踩着机械舞步唱《铡美案》,这种反差萌让节目点击量破百万。但老戏迷在弹幕里吐槽:这是糟蹋老祖宗的东西!
文旅演出讲究因地制宜。西湖边的实景演出用越剧《梁祝》搭配全息投影,西安城墙下的秦腔《三滴血》伴着无人机表演。某古镇景区要求演员把《牡丹亭》唱词翻译成当地方言,结果良辰美景奈何天变成了好辰光配好风光,令人忍俊不禁。
三、选段秘籍:三个维度定乾坤
观察观众构成比选段更重要。大学生戏曲社团演出时,选择《红娘》《春闺梦》等爱情题材更易引发共鸣。有次高校演出《赵氏孤儿》,台下学生却在玩手机,直到丑角插科打诨时才抬头大笑——这提醒我们观众不是戏迷。
表演时长决定选段取舍。电视台晚会的5分钟时段,适合《苏三起解》这类快节奏唱段;剧场专场则可安排《二进宫》这种对唱戏码。某次文化交流活动,日方要求15分钟展示京剧精华,演员巧妙串联《夜奔》《秋江》《盗御马》片段,用做打念唱征服观众。
个人特色是最大王牌。程派青衣王蓉蓉在某次比赛中放弃拿手的《锁麟囊》,改唱冷门剧目《荒山泪》,只因其中哭坟唱段能充分展现其脑后音特色,最终斩获金奖。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谢幕时分的掌声背后,是无数次选段斟酌。老艺人常说戏保人,人保戏,但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或许还要加一句时势造戏。下次登台前,不妨问问自己:这段唱腔,是演给知音听,还是为圈外人开一扇窗?答案不同,选择自然不同。戏曲传承既要守住老戏骨,也要炼就新本事,方能在时代浪潮中唱响永恒。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