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院:那些在四合院里唱响豫剧的青春面孔
北京戏曲学院:那些在四合院里唱响豫剧的青春面孔
清晨的什刹海泛起粼粼波光,北京戏曲学院朱红色的院墙内传来清亮的豫剧唱腔。一群身着练功服的姑娘正在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里练习台步,她们左手捻兰花指,右手翻云手,将中原大地的慷慨激越与京派戏曲的细腻婉转完美融合。
**一、胡同深处的中原遗韵**
在东棉花胡同的百年戏楼里,豫剧教研室主任李红梅正在指导学生排练《穆桂英挂帅》。这位从河南安阳走出来的国家一级演员,总爱在身段教学中穿插豫剧典故:看这甩水袖的力道,要像黄河水奔腾而下,又要在转折处收得干净利落。窗外的海棠花簌簌飘落,与学生们红白相间的戏服相映成趣。
在跨剧种教学实践中,京剧青衣出身的王雨晴对豫剧的喷口技巧情有独钟。刚开始学《花木兰》选段时,我的咬字总带着京腔的圆润,李老师就让我每天含着枣核练吐字。如今她已能将豫东调的豪迈与祥符调的婉转切换自如,在大学生戏剧节上斩获金奖。
**二、当00后遇见梆子腔**
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赵小曼是抖音平台上的豫剧新秀。她的改编版《朝阳沟》将传统唱腔与电子音乐混搭,单个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豫剧不是爷爷奶奶的专利,她边调试直播设备边说,我们在直播间教网友甩水袖,用AI修复老唱片,让传统艺术真正'活'起来。
形体教室里,来自洛阳的孪生姐妹花正在排练原创剧目《牡丹亭外》。她们将豫剧的眼随手走技法与现代舞的肢体语言结合,用绸缎道具演绎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指导老师张建国感慨:这些孩子既懂程砚秋的'四功五法',又会用多媒体设计舞台,传统戏曲的未来就在她们手中。
**三、梨园新枝别样红**
每周五的豫剧社团活动日,总能见到外籍留学生的身影。俄罗斯姑娘安娜能用河南方言唱《抬花轿》,日本留学生山本太郎正在研究豫剧武打与能剧的异同。豫剧的唱腔像黄河水一样有力量,安娜边说边比划着云手动作,但最难的是理解唱词里的中原文化。
黄昏时分,练功房的镜子映出姑娘们卸妆后的素颜。95后豫剧传承人刘雨桐正在整理祖母留下的手抄戏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唱腔变化。奶奶说豫剧是长在土地里的艺术,她轻抚着戏本上的水渍痕迹,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株老树在新时代开出新花。
当暮色染红戏楼飞檐,胡同里又响起熟悉的梆子声。这群在皇城根下传承中原古韵的姑娘,正用青春为传统戏曲注入鲜活生命力。她们的故事证明,只要心中有戏,处处都是舞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