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院附中:传统艺术苗圃里的硬核日常
北京戏曲学院附中:传统艺术苗圃里的硬核日常
推开北京戏曲学院附中朱红色的大门,清晨六点的练功房里早已人影幢幢。一群身着练功服的少年正在把杆前压腿,汗水顺着鬓角滴落在木地板上,空气中飘散着松香与茉莉花茶混合的气息。这里的学生们用身体丈量着时光,在日复一日的晨功晚课中,书写着传统戏曲传承者的青春注脚。
一、功夫在诗外:看不见的必修课
清晨五点四十分,宿舍走廊准时响起梆子声。学生们揉着惺忪睡眼走向练功房,开始雷打不动的毯子功训练。平转、旋子、小翻,这些在舞台上令人惊叹的技巧,需要经过上万次重复才能形成肌肉记忆。戏曲形体老师张建国三十年如一日地纠正着学生们的山膀姿势:指尖发力要像刺破宣纸,眼神要追着兰花指走,这才是戏曲的劲儿。
文化课教室里藏着另一番天地。历史老师正通过《长坂坡》分析三国时期的甲胄形制,语文课上《牡丹亭》的曲词被逐字拆解韵律,就连数学题也会用戏台方位来设计几何模型。这种独特的跨学科教学,让学生们在解二次函数时,脑海里自然浮现出舞台调度的空间逻辑。
二、戏比天大:专业淬炼之道
京剧科的教学现场宛如微型剧场。14岁的武生学员李墨阳正在老师指导下练习《林冲夜奔》,一个鹞子翻身接探海动作反复打磨二十余次。身段教员手持竹棍轻点他的腰部:气要沉在丹田,翻身时眼随剑走,记住你是雪夜逃亡的八十万禁军教头。
昆曲班的笛声常年萦绕在南楼。学生们捧着工尺谱练习《游园惊梦》,水磨腔要磨到每个字都能在青石板上滚三滚才算合格。身段老师王曼丽总说:别看杜丽娘只是站着唱,云步、水袖的分寸差之毫厘,人物的魂儿就散了。
梆子科的教学楼里传来激越的枣木梆子声。河北梆子传人赵金锁带着学生排练《大登殿》,突然叫停:王宝钏这声'苦啊',不能光用嗓子喊,得从脚后跟起腔,让悲音顺着脊柱往上爬。说着示范了一个带着颤音的拖腔,窗外的梧桐叶都跟着簌簌作响。
三、破茧之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周末的创排工作室总亮着灯。作曲系学生王雨桐把京剧曲牌改编成电子音乐,青衣专业的陈雪尝试用全息投影呈现《贵妃醉酒》。他们的创新实验常常引发争论:这还是京剧吗?面对质疑,教学主任李婉秋笑道:当年梅先生创编《天女散花》,不也是新事物?
长安大戏院的实习演出前夜,化妆间里弥漫着鸭蛋粉的香气。17岁的花旦周晓梦对着镜子勾勒柳叶眉,突然停笔:老师,我觉得今天这出《思凡》的眼神处理可以再收三分。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冲动,在年轻一代身上奇妙地交融。
暮色中的校园渐渐安静,但琴房仍飘出断续的京胡声。路灯下,几个学生比划着新学的身段,影子在红墙上交织出流动的画卷。在这里,每个清晨的汗水都沉淀为舞台上的星光,每次疼痛的拉伸都在续写戏曲的基因密码。当古老的唱腔与青春的脉搏共振,我们看见传统艺术最鲜活的传承现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