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蕊绽京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侧记
梨园新蕊绽京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侧记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在琉璃厂西街的青砖墙上,胡同深处传来悠扬的胡琴声,循声而去,一座融合古典与现代的建筑群落映入眼帘。这里,就是被誉为戏曲人才摇篮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校门口出人出戏的鎏金牌匾在光影中流转,仿佛诉说着七十载春秋的传承故事。
一、薪火相传七十秋
1952年深秋,当第一片银杏叶飘落在南横街的老戏楼前,新中国第一所公办戏曲学校在此生根。梅兰芳先生题写的校名还带着未干的墨香,袁世海、赵燕侠等名家便已踏上讲台。这座由四九城老戏楼改造的校园里,清晨五点就能听见学生咿咿呀呀的吊嗓声,青砖地上深深浅浅的台步印记,见证着程砚秋亲传弟子手把手教习水袖功法的岁月。
走进校史馆,玻璃展柜里静静躺着1956年的教学大纲。泛黄纸页上,工笔小楷写着唱念做打四门功课的详细教案,边角处还留着老校长用朱笔批注的戏文韵脚。展墙上,侯宝林大师与相声班学员的合影旁,陈列着1979年恢复建制时的首份招生简章——泛黄的油印纸上,录取名单里赫然可见当今多位戏曲名家的名字。
二、守正创新育新枝
晨曦微露,练功房里已是一片生机。京剧班学生正对着落地镜练习云手,水袖划过空气的弧度精确到厘米;昆曲教室传出笛箫合奏,身段老师用激光笔矫正学生指尖的方位;数字演艺中心内,多媒体专业的学生正在调试全息投影,将传统一桌二椅幻化成浩瀚星河。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响,正是北戏特有的教学图景。
在排演厅,师生们正在打磨新编京剧《长安雪》。武生演员腾空跃起时,动作捕捉系统实时记录着每个关节的数据;老旦唱段响起时,智能音频系统自动优化声场效果。教学部主任李老师抚摸着智能鼓板说:科技不是要取代传统,而是要让年轻人听懂老祖宗的智慧。这种创新理念,让北戏连续三年包揽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金奖。
三、国粹出海谱新章
巴黎塞纳河畔,北戏学子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表演的《三岔口》引来阵阵喝彩。舞台上的刀光剑影突然定格,法国观众这才发现,两位武生演员的鼻尖相距不过寸许。这样的跨文化对话,北戏人每年要在全球进行三十余场。在纽约林肯中心,改编自《赵氏孤儿》的现代舞剧用AR技术重现春秋气象;在新加坡戏曲学院,北戏教师正在指导当地学生描画京剧脸谱。
校园里的国际部永远热闹非凡。日本歌舞伎学员跟着京剧武生学耍花枪,俄罗斯留学生认真临摹着昆曲工尺谱,非洲姑娘们穿着彩绣改良旗袍练习云步。每年毕业季,留学生们都会排演《四海一家》大戏,用五洲语言同唱海岛冰轮初转腾,这种文化交融的盛景,正是中华戏曲走向世界的生动注脚。
暮色中的校园渐归宁静,但综合楼里依然灯火通明。青年教师们正在研讨元宇宙戏曲课程设计,道具室里3D打印机吞吐着新的盔头样式,琴房传来留学生练习《贵妃醉酒》的唱腔。这座走过七十载风雨的艺术学府,始终保持着清晨吊嗓时的朝气,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梨园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