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耕耘四十载守正创新育桃李——记北京戏曲学院金扬教授

梨园耕耘四十载守正创新育桃李——记北京戏曲学院金扬教授

京城深秋的清晨,戏曲学院练功房传出清越的唱腔。走廊尽头,一位身着藏青中式衫的教授正指导学生起霸身段,她手腕翻转间带着千军万马的肃杀,转身时凤目含威,正是戏曲界人称活钟馗的金扬教授。这位扎根讲台四十载的艺术家,用半生时光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走出独特的艺术之路。

一、粉墨春秋铸艺魂

金扬1962年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是享誉津门的武净名家。幼时在后台看戏,五岁即能复刻《钟馗嫁妹》的整套身段。1978年考入北京戏曲学院表演系,师从侯派武净传人李万春先生。艺校晨功总比旁人早到两小时,寒冬腊月里绑着沙袋练圆场,汗水在青砖地上洇出朵朵墨梅。

1985年毕业公演《芦花荡》,她反串张飞惊艳四座。时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史若虚观后赞叹:眼中有火,身上有戏,这般灵性的武净三十年未见。同年留校任教,成为学院最年轻的武净专业教师。

二、三尺讲台写丹心

武净不是莽夫的代名词。金扬的教案扉页写着这句话。她首创三维教学法,将传统程式拆解为力学结构,用现代舞蹈解剖学诠释戏曲身段。在《火判》教学中,她带着学生观摩消防员训练,从真实的火焰中提炼表演精髓。

2013级学生王浩记得,为排《通天犀》,金教授连续三周陪他们通宵排练。戏中椅子功要求演员单脚立椅背旋身三周,她五十七岁高龄亲自示范,落地时旧伤复发却笑称:戏比天大,这点疼算什么。

三、守正创新传薪火

面对传统戏曲观众流失,金扬提出戏曲+理念。她主持的《数字武净》项目,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建立戏曲身段数据库。与中央美院合作的《水墨钟馗》新媒体艺术展,让古老行当在光影中重生。

2019年,她率团赴巴黎演出《钟馗》,谢幕时外国观众起立高呼Bravo!。法国《费加罗报》评价:东方戏剧的暴力美学令人震撼,每个动作都是流动的雕塑。这场跨越文化的对话,印证了她越是传统的越是世界的艺术理念。

如今六十二岁的金扬仍坚持带晨功,练功服口袋里总装着喉糖和膏药。有人问何时退休,她指着练功房戏比天大的匾额笑道:钟馗还在人间捉鬼,我怎敢离开这方舞台?秋阳穿过雕花窗棂,为她的白发镀上金边,那挺直的脊梁依然如四十年前般刚劲,仿佛能托起整个戏曲的春天。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