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院郎雪芬老师:梨园耕耘四十载匠心传承育桃李
北京戏曲学院郎雪芬老师:梨园耕耘四十载匠心传承育桃李
(北京讯)在北京戏曲学院古色古香的练功房里,总能看到一位身着素色练功服的长者手持折扇,为学生示范水袖功法的十三道要领。这位被学生们亲切称为郎奶奶的,正是戏曲表演系资深教授郎雪芬。从艺四十六载,她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用生命诠释着戏曲传承的真谛。
郎雪芬生于梨园世家,祖父郎鹤鸣是民国年间红极一时的武生名角。自幼耳濡目染,六岁便随父辈登台客串娃娃生。1978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工青衣、花衫,师从程派嫡传弟子赵荣琛先生。1982年毕业公演《锁麟囊》时,一段春秋亭外风雨暴引得在场观众连呼三个好,时任院长张君秋亲笔题赠雏凤清声四字。
三十八年前,郎雪芬婉拒院团高薪邀约,毅然选择留校任教。当年赵先生教我时,总说'戏是磨出来的,角儿是传出来的',我想把这份匠心接续下去。她独创的三维立体教学法将传统口传心授与现代教育理念结合,在业内首创程式分解图谱,将京剧四功五法拆解成258个训练单元,培养出7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在2016级本科班学生记忆中,郎老师有本泛黄的备课笔记,每页都贴着不同颜色的便签。红色记录学生特点,蓝色标注改进方案,绿色则是每月的成长轨迹。王雨晴眼神不够定,需加练定目功李昊然云手起势稍僵,建议观摩叶少兰先生录像...这样的细节记录持续了整整三十八年,累计超过百万字。
除了教学,郎雪芬在程派艺术研究上建树颇丰。她主持编纂的《程砚秋表演艺术体系研究》耗时十二年,走访17省市寻访老艺人,整理出程派水袖技法勾、挑、撑、冲、拨、扬、掸、甩、打、抖十字诀,填补了学术空白。疫情期间,她自费搭建线上慕课平台,将《戏曲身段十二讲》免费开放,惠及海内外学员逾三万人。
郎老师的课堂永远飘着茉莉香。毕业生陈墨涵回忆,她泡茶用的青花盖碗是赵荣琛先生所赠,说要让我们记住戏曲人的清雅气韵。如今77岁的郎雪芬仍坚持每天晨课,五点半准时出现在练功房,身段步伐丝毫不输年轻人。问她何时退休,老人抚着相伴半世纪的檀木戒尺笑道:等这戒尺传不下去的时候吧。
在戏曲教育这片园地,郎雪芬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时代生机。正如她常说的:我们不是旧时光的守墓人,要做新梨园的播种者。这位鬓发如雪的老艺术家,仍在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戏曲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