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声代|李源:传承与创新的戏曲教育践行者
标题:梨园新声代|李源:传承与创新的戏曲教育践行者
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李源正为即将登台的京剧系学生整理水袖。镜前妆容精致的青年演员突然转身:李老师,这句'海岛冰轮初转腾'的腔调总觉着差点意思。李源闻言将手中的檀板一横,以板击节,两米长的水袖随声而起,霎时化作月下清辉。你要想象自己是月宫里的玉兔,这个转身不是技巧,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转。这样生动的教学场景,正是北京戏曲学院副教授李源的日常。
一、从戏台到讲台的艺术人生
1985年生于京剧世家的李源,六岁便随祖父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临摹名家身段。2003年以青衣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师从张派名家蔡英莲。在《望江亭》《秦香莲》等剧目的创排中,他逐渐形成守正不泥古的艺术理念。2011年留校任教后,将传统科班口传心授与现代情境教学法相融合,独创三维程式教学体系,把戏曲程式分解为形、劲、意三个维度进行系统训练。
二、教学改革中的破与立
在《戏曲身段》课堂上,李源常让学生用手机拍摄练习视频。看这个云手,前臂要像抚过绸缎般绵柔,后肘却要暗含千钧之力。他边说边用激光笔在投影的分解图上圈点关键肌肉群。这种将运动解剖学融入传统教学的创新,使学生的动作规范性提升40%。由他主编的《京剧身段数字化教程》首创动态二维码示范,已成为全国28所戏曲院校的通用教材。
三、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
2019年,李源牵头组建戏曲新媒体实验室。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创作的《数字京剧脸谱》APP运用AR技术还原不同流派的勾脸技法,上线三月下载量突破50万。由他策划的戏曲进校园项目更开创沉浸式体验模式,在北京中小学建成12个微型戏台,让青少年通过穿戴式设备感受虚拟水袖的韵律之美。
四、薪火相传的守艺人
每周五下午的教师研讨会上,总能看到李源与老教授们激烈讨论的身影。程砚秋先生的'声、情、美、永'四字诀,在多媒体时代该如何诠释?这个问题他思索了八年。如今,由他主持的戏曲表演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已培养出3位梅花奖得主,指导的学生在梨花杯等赛事中斩获23项金奖。
在刚落幕的全国戏曲教学成果展演中,李源的学生以《数字长生殿》惊艳四座——全息投影的杨贵妃与真人演员隔空对戏,程式化的水袖化作数据流在舞台上流淌。谢幕时,年过古稀的评委起身鼓掌:这才是戏曲该有的样子,老树新枝,生生不息。
这位总爱自称教书匠的戏曲教育者,正用科技之钥打开传统艺术的新可能。在他办公室的案头,端放着一方歙砚,墨色未干的宣纸上写着:传艺者,当如春蚕吐丝,细密绵长;创新者,需似鲲鹏展翅,目及八荒。这或许正是李源艺术人生的最佳注脚。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