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守望者:刘凡的戏曲人生

梨园守望者:刘凡的戏曲人生

秋日午后,北京戏曲学院的小剧场传来婉转的戏腔。身着藏青色中式衫的刘凡正俯身指导学生,指尖随着唱腔在空中画出柔美的弧度。这个场景,已在这座戏曲艺术的殿堂里重复了二十三个春秋。

**浸染在戏韵里的童年**

1978年,刘凡出生在京城南城的胡同里。父亲是京剧团琴师,母亲是评剧演员,四合院的天井就是她的启蒙舞台。五岁那年,她趴在后台看母亲扮《花为媒》的张五可,胭脂香气混着油彩味道,竟让小姑娘痴痴记住了整套唱词。胡同口的早点铺成了她的练功场,豆浆碗当惊堂木,油条作马鞭,街坊们都说这是老天爷赏饭吃的角儿。

**科班淬炼**

1996年,刘凡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晨功房里永远最早亮起的那盏灯,记录着她与青砖地面较劲的岁月。某次排练《贵妃醉酒》时,她为揣摩杨玉环微醺时的眼波流转,在宿舍对镜练习到凌晨三点,硬是把新买的镜子盯出了裂纹。这份痴劲让她在校期间便斩获小梅花奖,更获得京剧大师杜近芳亲授《白蛇传》的机会。

**薪火相传**

2003年留校任教后,刘凡独创三维教学法。她把戏曲程式分解为形、声、意三要素,带学生到颐和园长廊临摹古画神态,在陶然亭芦苇荡练水袖功,甚至请来中医教授经络学说。2018届毕业生李慕白回忆:刘老师教《夜奔》时,让我们在雪地里赤脚走圆场,说这样才能懂林冲'踏雪寻路'的孤勇。

在多媒体教室,这位传统艺术的守护者却玩转新技术。她主持开发的戏曲动作捕捉系统,将三百多个京剧身段数字化建模,学生们通过VR设备就能与虚拟名师对戏。这套系统去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让山西梆子、昆曲等剧种纷纷前来取经。

如今,刘凡依然保持着清晨六点练功的习惯。她说:戏曲人的魂在功房里,在舞台上,更在代代相传的血脉里。当夕阳把练功房的身影拉长,那些翻飞的云手、流转的眼波,正悄然续写着六百年京剧传承的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