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学院面试:藏在基本功里的千年传承
北京戏曲学院面试:藏在基本功里的千年传承
推开北京戏曲学院朱红色的雕花大门,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正在上演。这里不需要华丽的简历堆砌,也没有标准答案的填空题,每一位考生都在用骨子里的戏曲基因与六百年的梨园传统对话。
一、基本功底:一招一式见真章
京剧科考场里,17岁的河北考生李玉莹正在展示圆场步。水袖轻扬间,考官手中的折扇突然啪地一收:停!走个反圆场。这突如其来的变奏考验,让在场考生都捏了把汗。李玉莹左脚尖轻点地面,腰肢如柳枝般扭转,硬生生将顺时针的圆场转为逆时针,裙裾翻飞如墨莲绽放。
戏曲形体考核远不止于程式化动作的复制。评剧科考官张建国曾让考生模仿老槐树被风吹动的姿态,昆曲科要求考生用云手表现流水遇石的形态。这些看似刁钻的考题,实则是在检验考生对戏曲形神兼备美学的理解。
二、文化底蕴:藏在唱词里的千年密码
去年复试现场,京剧老生考生王浩在赏析《空城计》时脱口而出:这城楼上抚琴用的是仲尼式还是落霞式?这个细节让考官眼睛一亮。原来他特意研究过古琴形制与戏曲表演的关系,这种文化自觉正是戏曲人最珍贵的品质。
文学常识笔试中,一道关于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题目难倒不少考生。但来自苏州的昆曲考生林清如,不仅准确答出结构特征,还对比了《西厢记》与《牡丹亭》在套曲运用上的差异。这种将书本知识与艺术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正是考官最看重的素养。
三、临场灵气:即兴中的传统新生
在去年的即兴表演环节,考官给出数字时代的命题。豫剧考生陈晓东别出心裁地化用趟马程式,虚拟现实中的数据奔流化作疾驰的骏马,传统身段与现代主题碰撞出惊艳火花。这种创造性转化能力,让他在三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
面对突发状况的处理往往最能见真章。某次越剧科三试中,考生李婉容的水袖意外缠住头饰,她顺势做出困顿愁思的身段,将失误转化为剧情需要的表演。这种应变能力,恰是舞台演出中最宝贵的生存智慧。
梨园行当里流传着一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北京戏曲学院的考场,丈量的不仅是考生当下的技艺,更是未来能否承载戏曲传承的慧根。当年轻的面庞在朱漆廊柱下唱响第一句西皮二黄,他们接过的不仅是录取通知书,更是一份延续千年的文化使命。那些考场上的汗与泪,终将在未来的舞台上绽放成不灭的星光。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