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蕊绽芳华——记北京戏曲学院青年教师任彤彤
【梨园新蕊绽芳华——记北京戏曲学院青年教师任彤彤】
在北京戏曲学院古朴雅致的校园里,总能看见一位身着素色长衫的身影步履匆匆。任彤彤副教授刚结束京剧身段课的教学,转身又带着学生赶往排练厅指导新编戏的创排。作为学院最年轻的教学骨干,这位85后教师用十年光阴,在戏曲传承的土壤里耕耘出独特风景。
**一、科班出身的戏曲传承者**
2007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任彤彤的求学之路印证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秋先生门下学艺期间,她创下连续三年清晨五点雷打不动喊嗓练功的记录。这段经历不仅让她斩获青京赛金奖,更淬炼出对戏曲艺术的深刻理解。
2014年,任彤彤受北京戏曲学院力邀加入教师队伍。不同于单纯延续传统教学模式,她创新性地将沉浸式教学法引入课堂。在《戏曲角色创造》课上,学生们常能看见她亲自示范不同行当的表演精髓——时而化身英姿飒爽的穆桂英,转瞬又变作柔肠百结的杜丽娘。任老师的眼睛会说话,一个眼神就能带我们穿越到戏文里的世界。表演系学生王若曦这样描述课堂体验。
**二、守正创新的实践先锋**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任彤彤始终活跃在创作一线。她参与创编的实验京剧《镜中人》巧妙融合现代舞美技术,将传统程式化作流动的视觉诗篇。该剧受邀参加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时,英国《卫报》评价其用东方的身体美学解构了时空的维度。
作为北京市戏曲进校园工程专家组成员,她主导设计的戏曲通识教材累计覆盖23万中小学生。2021年推出的短视频栏目《彤彤说戏》更是在新媒体平台引发热议,单期京剧手势里的密码播放量突破800万次,让兰花指云手这些传统程式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化符号。
**三、知行合一的文化摆渡人**
在同事眼中,这位青年教师的日程表永远写着饱和二字。除了常规教学,她还承担着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研究,每周固定赴社区票友社义务指导,疫情期间更是牵头组织云上戏苑公益直播。但任彤彤始终保持着戏曲人的从容:传承不是复制粘贴,是要让老戏骨里长出新的年轮。
今年教师节,她收到一份特殊礼物——学生们将十年来的教学片段剪辑成纪录片《传灯记》。镜头里,排练厅的晨光勾勒出她示范水袖的身影,画外音是京剧锣鼓点与年轻学子清亮的唱腔交织。这或许正是戏曲传承最美的模样:在时光流转中,有人始终执着地传递着那盏不灭的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