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水袖舞春秋——记北京戏曲学院教师盛敏欣的梨园人生

一袭水袖舞春秋——记北京戏曲学院教师盛敏欣的梨园人生

东城胡同的槐花飘香时节,北京戏曲学院排练厅总会传来清亮的唱腔。水袖轻扬处,一位身着素色练功服的女子正在为学生们示范《贵妃醉酒》的身段,她正是青年京剧教师盛敏欣。这位被学生亲切称作盛先生的八零后教师,用十五年光阴在梨园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传承之路。

一、戏校里的小冬皇

1998年的秋天,留着齐耳短发的盛敏欣背着蓝布书包走进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这个来自河北保定的姑娘,在新生汇报演出中反串《文昭关》的伍子胥,一段一轮明月照窗前让在场老师惊为天人。时任京剧系主任的赵景勃教授回忆道:那孩子天生带着老生的气韵,抬手投足都是角儿的范儿。

在长安大戏院的实习演出中,17岁的盛敏欣挑战《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面对座无虚席的观众席,她将杨四郎十五年塞外飘零的沧桑演绎得入木三分。当晚的演出录像至今仍保存在学院资料室,成为女老生教学的典范教材。

二、三尺讲台写传承

2013年,已在国家京剧院崭露头角的盛敏欣做出惊人决定:回归母校任教。在明德楼308教室,她开创性地将传统口传心授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每学期初发给学生的戏曲档案袋里,既有老唱片数字化音频,也有二维码链接的身段分解视频。

面对Z世代学生,她独创戏曲盲盒教学法。在《定军山》教学单元,学生们随机抽取黄忠盔甲诸葛羽扇等道具,即兴创作戏曲小品。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00后学生们在抖音发布的创意短视频,单条播放量突破百万。

三、破壁者的文化担当

2021年元宵节,盛敏欣带着学生在永定门城楼前表演沉浸式京剧《上元灯彩图》。当老生唱腔与电子音乐在古老城墙下碰撞,这场由她策划的跨界演出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留言:原来京剧可以这么'潮'!

在京剧+创新工坊里,盛敏欣指导学生开发戏曲AR教学系统。学员扫描剧本二维码,手机屏幕上立即浮现虚拟老艺术家示范唱腔。这项技术已应用于全国23所戏曲院校,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得到名家指点。

从舞台到讲台,盛敏欣始终记得师父的教诲:京剧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活水。如今,她的学生在短视频平台拥有百万粉丝,在海外孔子学院传播戏曲文化,在乡村振兴舞台唱响国粹新韵。这或许正是当代戏曲教育者的使命——让传统艺术的薪火,照亮更多年轻的心灵。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