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戏台育新芽: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前世今生

百年戏台育新芽: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前世今生

在北京南城虎坊桥的胡同深处,一栋朱红色仿古建筑静静伫立。每天清晨,这里都会传出悠扬的京胡声与清亮的吊嗓声。这就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被梨园行尊称为戏曲人才摇篮的殿堂级学府。

一、从富连成到现代学府

推开学院档案室厚重的木门,泛黄的戏服图谱和民国时期的科班名册记载着百年传承。1952年,在梅兰芳、郝寿臣等艺术大师倡议下,北京市戏曲学校正式成立,这正是北戏的前身。老校长吴江至今记得,当年程砚秋先生手把手教学生水袖功时,总要把每个动作拆解成36个分解步骤。

这所院校的基因里流淌着富连成科班的教学精髓。在2002年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时,学校将传统口传心授与当代教育体系创新融合。如今,京剧系学生既要掌握四功五法传统技艺,也要学习戏曲影视化制作等现代课程。

二、练功房里的青春岁月

每天清晨五点,京剧表演专业的练功房就已灯火通明。17岁的武生学员李昊阳正在练习旋子动作,这个需要腾空旋转两周半的高难度技巧,他已经摔了上百次。旁边的形体教室里,昆曲班学生正跟着老师学习《牡丹亭》的游园身段,水袖翻飞间仿佛穿越时空。

戏曲音乐系的学生们另有一番光景。打击乐专业的小雨正在反复练习四击头锣鼓点,她的节拍器永远比同学调快10拍。民乐专业的王浩然则要同时掌握京胡、月琴两种乐器,他说:伴奏时要像影子跟着角儿,快慢尺寸都在呼吸之间。

三、梨园新枝绽芳华

在长安大戏院后台,北戏毕业生张茜正在勾画《穆桂英挂帅》的脸谱。这位95后青衣新秀去年刚获得小梅花金奖,她创新的电子脸谱设计让传统妆容焕发新生。像她这样的年轻传承者,北戏每年要输送200余人到全国各院团。

学院与北方昆曲剧院共建的非遗传承基地里,老艺术家正在指导00后学生全息影像戏曲项目。这种将AR技术融入传统折子戏的创新尝试,让《三岔口》的夜斗场面变得更具沉浸感。教务主任说: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复制品,而是能带着戏曲走向未来的人。

当暮色笼罩校园,综合剧场又响起新编京剧《钟楼密码》的排演声。这座承载着六十年戏曲教育使命的学府,仍在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梨园传奇。红氍毹上,一代代年轻人正用汗水和创意,让古老艺术绽放出青春的光彩。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