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裘韵传薪火——记京剧名家魏积军的艺术人生

梨园裘韵传薪火——记京剧名家魏积军的艺术人生

北京护国寺胡同深处,一阵浑厚的裘派唱腔穿透四合院的青砖灰瓦。年过花甲的魏积军正在指导青年演员排演《铡美案》,举手投足间依稀可见当年活包公的风采。这位扎根京剧舞台四十余载的艺术家,用半生时光诠释着对裘派艺术的坚守与传承。

一、梨园世家的血脉传承

1961年生于河北肃宁的魏积军,自幼浸润在戏曲氛围中。父亲是当地评剧团的琴师,母亲是河北梆子演员。每逢剧团排演新戏,后台总能看见少年魏积军专注观摩的身影。他尤爱花脸行当的勾脸艺术,常举着镜子模仿《盗御马》中窦尔敦的蓝脸红髯。

1977年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魏积军正式拜入京剧名家李荣威门下。每日五更天未亮,他便在练功房压腿踢腿,寒冬腊月里汗水浸透练功服。李荣威发现这个弟子对裘派唱腔的独特领悟力,特意从北京借来裘盛戎的录音带,师徒二人逐字逐句揣摩裘派龙虎音的共鸣技巧。

二、裘韵新声的舞台绽放

1983年调入北京京剧院,魏积军迎来艺术生涯转折点。在长安大戏院首演《赤桑镇》时,他创新运用鼻腔共鸣处理见嫂娘唱段,将包拯的铁面柔情演绎得入木三分。裘派名家方荣翔观后赞叹:这孩子把裘韵揉进了骨子里!

2000年排演新编历史剧《瘦马御史》,魏积军打破传统花脸程式化表演。他塑造的钱沣既有御史的刚正不阿,又带着文人的儒雅气韵。为准确表现人物,他研读清代御史奏折三百余份,在唱腔中融入昆曲水磨腔的婉转,开创裘派表演新范式。

三、传道授业的师者情怀

2008年受聘北京戏曲学院,魏积军将教学视为艺术生命的延续。他独创四步教学法:先解析人物心理,再分解程式动作,后融入情感表达,最终形成个性演绎。学生排练《赵氏孤儿》时,他要求每人研读《史记》相关章节,在程婴说破唱段中注入历史沧桑感。

在戏曲学院小剧场,常见魏积军手把手示范抖袖技巧。他会突然停下教学,讲述1950年代裘盛戎为练踢蟒动作磨破十几条彩裤的往事。这种寓艺德于教学的独特方式,让年轻学子既学技艺更悟艺魂。

从台前到幕后,从演员到教师,魏积军始终保持着对京剧艺术的赤子之心。每逢学院汇报演出,他仍会亲自勾脸扮上,那声穿云裂石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在这座六百年的艺术殿堂里,裘派艺术正通过这样的传承者,续写着新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