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雨润新苗:记北京戏曲学院名师易明秋
**梨园春雨润新苗:记北京戏曲学院名师易明秋**
在北京戏曲学院古色古香的练功房里,总能看到一位身着素色长衫的身影穿梭于学生之间,时而示范甩袖,时而指点唱腔。她,便是被学生们称为梨园引路人的易明秋老师。这位年过五旬仍腰板笔直的京剧名家,用三十载光阴在戏曲教育的沃土上默默耕耘。
**从科班名角到讲台园丁**
易明秋与戏曲的结缘始于胡同里的京韵。六岁那年,胡同口票友的《贵妃醉酒》唱段让她驻足三小时,母亲寻来时,发现小姑娘竟能踩着碎砖头模仿起杨玉环的醉步。十二岁考入北京戏校,工青衣,师从程派名家李文敏。1987年以全优成绩毕业时,她本可进入国家京剧院,却因母校一句好苗子需要好园丁,毅然选择留校任教。
**四功五法里的教学哲学**
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活水。这是易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她的课堂常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让学生用手机拍摄彼此身段,逐帧分析云手的起承转合;将传统喷口训练与声乐呼吸法结合;甚至带学生到颐和园观察古建筑飞檐,领悟亮相时的精气神。
2015年,她主导的数字戏曲传承计划开创行业先河,带领团队完成38出经典折子戏的数字化建档。这套包含动态捕捉、唱腔频谱分析的资料库,如今已成为全国戏曲院校的共享资源。
**戏比天大的育人情怀**
在学生们眼中,易老师是严师亦是慈母。表演系研究生陈晓阳回忆:排《白蛇传》时,我总拿捏不好'断桥'的悲愤。易老师凌晨发来二十年前她演出的录像,画面模糊却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笔记。更让学生感动的是,她将个人获得的梅花奖奖金全数捐作贫困生助学金,至今已资助27名学生完成学业。
**传灯者的新使命**
如今,易老师多了个网红教授的称号。她的抖音账号易曲同工粉丝超百万,用年轻人喜爱的形式解读戏曲美学:一段水袖可拆解为物理抛物线,脸谱色彩藏着传统色谱密码。去年与故宫合作的戏曲文物活化直播,让明代《出警入跸图》中的宫廷乐舞重现舞台。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戏曲表达。秋日的晨光中,易老师轻抚着用了三十年的教学蟒袍,袖口的磨痕映照着无数个清晨的练功时光。在她看来,比守住传统更重要的,是让年轻人在戏曲中看见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后记:本文采写过程中,易老师多次婉拒个人宣传,最终同意以记录普通戏曲教育者日常为前提接受采访。文中部分细节经师生多方核实。)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