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戏腔里的烟火气:中国戏曲学院的食堂江湖

藏在戏腔里的烟火气:中国戏曲学院的食堂江湖

在北京城南那片青砖灰瓦的校园里,当清晨的云板声刚刚响起,食堂后厨的蒸笼已经腾起袅袅白雾。作为全国戏曲教育的最高殿堂,中国戏曲学院不仅以水袖翩跹闻名,更藏着让戏校生们念念不忘的舌尖记忆。

一、文武场之外的第三舞台

穿过挂着戏曲脸谱的连廊,主教学楼东侧的两层建筑里永远飘荡着饭香。这个被戏称为广和楼的主食堂,每天清晨五点准时亮灯。揉面师傅把案板摔得咚咚作响,仿佛在给食堂交响乐打着板眼。一层十五个窗口里,六元一份的牛肉馅饼金黄酥脆,裹着芝麻的烧饼总在早功课前就售罄。

往西走百步,藏在练功房背后的小梨园风味食堂是资深食客的秘境。陕西油泼面泼辣的红油能让练完早功的学生痛快出一身汗,上海生煎包的汤汁总在咬破面皮的瞬间烫了舌尖。最妙的是周末供应的戏曲主题套餐,贵妃醉酒的玫瑰露汤圆、林冲夜奔的酱香羊蝎子,让饮食与戏文悄然相逢。

二、饭桌上的艺海拾珠

每到饭点,食堂里总会上演独特的混搭场景:青衣扮相的学生端着瓦罐汤款款而行,武生专业的男生三两口吞下五个包子就去抢把子功的位置。西侧靠窗的老生桌常年被戏文系教授占据,他们喝着豆汁儿讨论新编剧本的模样,活脱脱一副《群英会》的现代版。

最热闹的要数冬至日的饺子宴。各系师生围坐捏元宝饺,京剧系包的饺子个个挺括如靠旗,舞美系捏的面剂子都带着油彩痕迹。当食堂阿姨端出用食用色素画着脸谱的饺子时,满堂喝彩声几乎掀翻屋顶。

三、舌尖上的传承密码

食堂西南角的非遗窗口总排着长队,这里藏着老校工王师傅的独门绝技——用京剧髯口技法甩出的龙须面。面团在他手中上下翻飞,银丝般的面条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引得摄影系学生年年把这场景拍成期末作业。

清明时节的青团要用艾草汁揉进昆曲的水磨腔调,中秋月饼模子刻着生旦净丑的脸谱。这些浸润着戏曲美学的食物,把传统文化的基因悄然种进年轻人的味觉记忆里。当毕业生们多年后重返校园,总会先到食堂点一碗当年练完早功必吃的卤煮火烧。

暮色中的食堂渐渐安静,但后厨仍飘出炖吊子的香气。明天清晨,这里又将迎来新一天的烟火人间。在这座用戏韵滋养灵魂的校园里,食堂不只是果腹之地,更是用柴米油盐写就的另类戏曲志。那些蒸腾的热气中,何尝不是另一种动人的唱念做打?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