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声:北京戏曲学院走出的跨界歌者
梨园新声:北京戏曲学院走出的跨界歌者
在北京南二环的陶然亭畔,坐落着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殿堂——中国戏曲学院。这所创建于1950年的学府,素以培养戏曲名角著称,但鲜为人知的是,从这里走出的学子中,有不少人将传统戏曲的基因注入现代音乐,在流行乐坛绽放异彩。
一、戏曲基因的现代演绎
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楼里,清晨五点就能听见吊嗓子的声音。学生们日复一日地练习云手、圆场,在四功五法中打磨技艺。正是这种严苛训练,让许多毕业生在流行音乐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国家一级演员李胜素回忆求学时光时说:每天对着城墙根儿练声,把京剧的共鸣腔体刻进了骨子里。
流行歌手霍尊的成名作《卷珠帘》中,细腻的转音处理明显带有昆曲水磨腔的韵味。这位毕业于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歌手虽非戏曲科班出身,但其制作团队的核心成员张树荣,正是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的资深教授。
二、破圈而出的音乐先锋
在《中国好声音》舞台上惊艳众人的袁娅维,曾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度过六年时光。她将戏曲中的哭腔技巧融入灵魂乐,创造出极具辨识度的演唱风格。某次录音时,她即兴加入的京剧念白,让制作人惊呼这是来自东方的灵魂震颤。
音乐人常石磊在奥运会开幕式音乐制作中展现的创作才华,与其在戏曲学院学习的经历密不可分。他擅长将戏曲锣鼓经的节奏解构重组,《我和你》中空灵的旋律走向,隐约可见京剧曲牌的影子。
三、传统与现代的和鸣
毕业于戏曲学院导演系的歌手阿云嘎,在音乐剧《在远方》中创造性融入京剧武打动作。他设计的云手转身接麦克风的舞台动作,成为年轻观众追捧的经典画面。这种跨界尝试让传统程式焕发新生。
在短视频平台走红的戏腔歌手张晓涵,每天仍保持着戏曲演员的练功习惯。她的代表作《青丝》中,流行唱法与程派青衣唱腔的无缝切换,源自戏曲学院老师传授的气口转换九法。
从红氍毹到聚光灯,这些走出戏曲学院的歌者,正用现代音乐语言续写着古老艺术的传奇。他们如同文化摆渡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桥梁,让千年戏曲基因在当代音乐中继续流淌。正如音乐制作人张亚东所言:真正的创新,永远生长在传统的土壤里。在这片梨园沃土上,我们期待着更多惊艳世界的中国声音破土而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