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蕊老枝香:北京戏曲学院的人才密码
梨园新蕊老枝香:北京戏曲学院的人才密码
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一位青年武生正在勾脸。油彩勾勒出的脸谱线条遒劲有力,抬手间袖口露出结实的肌肉线条。他是北京戏曲学院2018级武生专业学生,即将以《挑滑车》的高宠一角完成毕业汇报。这个场景,恰是北京戏曲学院八十六载育人传奇的当代缩影——传统戏曲的星火,正在一代代梨园新秀手中焕发新生。
一、薪火相传:大师摇篮的育人密钥
北京戏曲学院的教学楼里,至今保留着口传心授的传统课室。这里的墙壁上布满岁月痕迹,木质地板被无数个云手、台步磨得发亮。国家一级演员张火丁教授每周都会在这里示范程派唱腔,她指导学生时的眼神,与三十年前自己的老师李文敏如出一辙。
这种传承并非简单的技艺复制。在形体训练室,戏曲身段课融合了现代舞蹈解剖学;在声乐教室,西洋发声法与京剧共鸣训练相得益彰。著名老生演员杜镇杰至今记得,当年王金璐先生教《长坂坡》时,不仅要求摔僵尸的功夫,更要理解赵云七进七出的忠勇精神。
二、群星闪耀:舞台上的国粹之光
在梅兰芳大剧院,青年坤生王珮瑜的余派唱腔激起满堂喝彩时,老戏迷们总会想起她学生时代在学院实验剧场演《文昭关》的青涩模样。从京剧第一女老生的成长轨迹,可以窥见学院人才培养的独到之处——既尊重传统规范,又鼓励个性发展。
这样的案例在梨园界比比皆是:李宏图的小生风流倜傥中透着书卷气,董圆圆塑造的杨门女将既有巾帼英气又不失女性柔美。更令人欣喜的是,90后新秀郭霄主演的《白蛇传》在B站获得百万点击,传统戏文在网络时代找到了新的知音。
三、破茧成蝶:传统艺术的当代突围
2019年,学院实验剧团创排的《大宅门》引发观剧热潮。这部融合京剧、话剧与影视蒙太奇手法的跨界作品,主创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导演李卓群是学院戏曲文学系毕业生,她将传统戏曲的写意美学与当代叙事完美结合,创造了新程式戏剧概念。
在文化交流领域,学院培养的人才正在搭建跨文化桥梁。昆曲新秀邵天帅带着《牡丹亭》走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武旦郝莹在纽约林肯中心示范打出手绝技。这些年轻艺术家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让海外观众透过水袖翩跹看见东方美学精髓。
站在学院门口的汉白玉照壁前,培根铸魂四个金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走出的艺术家们,有的在乡村戏台传艺,有的在国际舞台展风采,有的在短视频平台创新表达。从长安大戏院到元宇宙剧场,北京戏曲学院的人才培养始终践行着齐如山先生那句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失宗的箴言。当年轻演员的靠旗掠过新时代的追光灯,六百年的戏曲艺术正在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