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梨园七十载:探秘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殿堂
【深耕梨园七十载:探秘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殿堂】
在北京南二环陶然亭畔,一座朱门黛瓦的院落里传出阵阵悠扬的胡琴声。这里既非明清王府,也不是旅游景点,而是被誉为戏曲艺术家摇篮的中国戏曲学院所在地。作为全国唯一独立建制的戏曲艺术高校,这座学府承载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
走进挂着国戏牌匾的正门,右手边京剧系排练厅里,一群身着练功服的学子正在练习云手身段。他们脚下的地板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是六十余年来数代京剧演员汗水浸润的印记。顺着回廊向东,戏曲文学系的课堂上,教授正带领学生逐字推敲新编历史剧的唱词韵律,窗外海棠花瓣随风飘落在泛黄的《元曲选》书页间。
穿过月亮门来到实验剧场后台,导演系的师生们正在调试全息投影设备。用现代科技重塑《牡丹亭》的游园惊梦场景,这个大胆的设想让传统昆曲焕发新彩。而在新媒体艺术系的实验室里,学生们将京剧脸谱元素融入VR交互设计,让海外观众通过头显设备就能体验勾脸谱的乐趣。
这座占地仅有5.8万平方米的校园里,藏着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音乐系的地下录音棚配备着价值千万的环绕声系统,能精准捕捉单皮鼓的每个鼓点;舞台美术系的库房里,保存着梅兰芳先生上世纪50年代用过的点翠头面;国际文化交流系的走廊上,陈列着学生们设计的戏曲主题文创产品,从刺绣手机壳到生旦净丑盲盒应有尽有。
每周三下午的名家传艺课堂最是热闹。年逾古稀的武生名家会突然跃上桌椅示范鹞子翻身,引得满堂喝彩;程派青衣传人手把手教学生控制气息的偷换气技巧;杖头木偶非遗传承人带着学生排练新编木偶戏《大闹天宫》,操纵杆在光影中划出优美弧线。
在东北角的附中校区,清晨六点就能听到稚嫩的吊嗓声。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每天要完成五小时基本功训练,文戏班的学生对着一尺高的厚底靴反复练习台步,武戏班的孩子们在毯子功教室翻着连续二十个小翻。他们中或许就有未来的戏曲名角,就像从这里走出的于魁智、张火丁等艺术家。
黄昏时分,大剧场亮起暖黄的灯光。京剧表演班正在彩排毕业大戏《白蛇传》,水袖翻飞间,许仙的油纸伞在干冰雾气中时隐时现。台侧候场的学弟学妹们屏息凝神,后台的衣箱师傅仔细检查着每件行头的金线绣花——这座传承与创新交织的戏曲殿堂,每天都在续写着新的梨园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