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梨园新苗的摇篮:北京戏曲学院到底藏在哪里?

寻访梨园新苗的摇篮:北京戏曲学院到底藏在哪里?

在北京城南纵横交错的胡同深处,藏着一座飘着水袖与胡琴声的院子。清晨七点,当第一缕阳光爬上琉璃瓦檐角时,这里便会传出咿咿呀呀的吊嗓声,伴着刀枪剑戟的铿锵脆响,惊飞了老槐树上打盹的麻雀。

从地铁10号线角门东站C口出来,顺着马家堡路往南走三百米,拐角处朱红色围墙内,便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这所被老辈人称作戏曲黄埔的学府,1952年由梅兰芳、郝寿臣等梨园名宿亲手缔造。校门口鎏金匾额上的校名,还保留着当年启功先生挥毫的墨迹。

穿过垂花门,迎面而来的教学楼飞檐斗拱间藏着现代剧场。清晨能看到青衣学生踩着厚底靴在回廊里跑圆场,水袖扫过廊柱上斑驳的戏文砖雕;午后的练功房里,武生们翻着空翻掠过落地镜,惊起窗外海棠花落如雨。最妙的是校园东北角的露天小戏台,每逢周末总有三五学生扮上行头,对着满园春色唱念做打。

这里的老师傅们多是梨园世家传人,教身段时要亲手给学生扳腰压腿。琴房里的京胡师傅能听出学生半个音阶的偏差,道具房的老保管说起蟒袍玉带的讲究如数家珍。每到毕业季,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总会迎来一群眼神清亮的年轻人,他们行囊里装着六年苦练的功夫,胸前校徽上的海棠花格外鲜艳。

顺着校门前的马家堡路往北,不到两公里就是国家大剧院的玻璃穹顶。这条被戏称为梨园星光大道的街道,串起了中国戏曲学院、北京京剧院等艺术殿堂。常有北戏学生清晨踩着单车去长安大戏院观摩,车筐里保温杯泡着的胖大海,在石板路上叮当作响。

当暮色染红校门口的琉璃瓦,练完晚功的学生三三两两走向角门地铁站。他们裹着羽绒服的身影渐渐融入晚高峰的人流,唯有背包侧面露出的一截云帚,还在诉说着这个古老院落里绵延七十载的戏曲春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