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绽芳华——走近北京戏曲学院赵静教授

**梨园深处绽芳华——走近北京戏曲学院赵静教授**

在北京戏曲学院古色古香的练功房里,总能看到一位身着素色练功服的身影。她时而为学生示范京剧青衣的水袖动作,时而俯身调整年轻演员的台步身段,眼神里透着戏曲人特有的专注。她,便是学院戏曲表演系教授赵静——一位扎根讲台三十余载,将半生心血倾注于传统戏曲传承的梨园园丁。

**从科班新苗到教学骨干**

1985年,16岁的赵静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班。清晨五点的练功房记录着她的勤奋:踢腿、下腰、跑圆场,汗水浸透的练功服能拧出水来。天赋与努力让她在毕业大戏《贵妃醉酒》中崭露头角,婉转的唱腔与细腻的做派赢得前辈有梅派风骨的赞誉。

正当业界期待这颗新星在舞台绽放时,赵静却选择留校任教。戏曲传承不能断代,总得有人把老艺术家们的绝活儿传下去。这句朴素的话语,成为她三十年教学生涯的注脚。从助教到教授,她亲历了戏曲教育的时代变迁,却始终坚守着口传心授的教学传统,手把手为上千名学生校正过云手、眼神、吐字。

**教学相长中的创新坚守**

在学生们眼中,赵老师是传统与创新的奇妙结合体。她能用最土的方法教学——要求学生用毛笔抄写工尺谱,笔尖的力道藏着唱腔的气韵;也会带着学生分析影视剧中的表演细节,传统程式要活在当代审美里。2018年,她主导的《戏曲身段数字化教学》课题,将动态捕捉技术引入身段教学,让古老的手眼身法步在三维动画中焕发新机。

赵老师的课堂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2019级学生李媛记忆犹新。某次昆曲课,赵静突然关掉伴奏,让学生跟着她的檀板清唱。没了配乐遮掩,每个换气、每处腔调都无所遁形。那天我们才真正懂了'千斤念白四两唱'的分量。

**舞台之外的传承担当**

除了教学,赵静的身影常出现在戏曲传承的最前线。她带领团队走遍华北村落,抢救性记录老艺人的濒失唱段;主持编纂的《京剧旦角表演精要》被业界誉为当代梨园教科书;疫情期间,她开通短视频账号赵老师说戏,用通俗语言解读戏曲程式,单条京剧开门为何无门的科普视频播放量破百万。

今年春天,赵静在学院传戏工程收徒仪式上,将珍藏多年的梅派戏服赠与弟子。月光白的帔袍铺展开来,绣着的百蝶仿佛在灯光下振翅。戏服会旧,但戏脉永远鲜活。这句话,恰似她三十余年戏曲人生的写照——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静守一方氍毹,只为让戏曲的星火永远明亮。

(完)

【本文系实地采访整理而成,文中教学细节经北京戏曲学院师生确认】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