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耕耘四十载守正创新育新苗——记北京戏曲学院院长朱玉华
**梨园耕耘四十载守正创新育新苗——记北京戏曲学院院长朱玉华**
深秋的北京戏曲学院排练厅,丝竹声里传来字正腔圆的唱段。一位身着素色长衫的女士正在指导学生身段,她抬手间尽显程派青衣的婉约风韵,转身时又透着戏曲教育家的严谨。这便是现任院长朱玉华,一位将半生心血倾注于戏曲传承的守艺人。
**戏台春秋磨砺功**
1983年,16岁的朱玉华以大青衣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晨功的水袖在凛冬结出冰花,夜课的厚底靴磨穿三双,这段京昆兼修的学艺经历,为她打下唱念做打的深厚根基。毕业后加入北方昆曲剧院,她主演的《牡丹亭》《长生殿》屡获文华奖,尤以游园惊梦中杜丽娘的闺门旦表演著称,业内评价其嗓音清丽如昆山玉碎,身段似工笔仕女图中人。
**教坛薪火传新声**
2005年,朱玉华褪下戏服走上讲台。她率先推行双导师制,邀请尚长荣、张火丁等名家开设大师课,将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戏剧理论结合。2018年担任院长后,她主导修订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戏曲新媒体传播、舞台科技等跨界课程。在京剧系试点数字身段教学系统,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将四功五法转化为可视化数据,这项创新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梨园方舟掌舵人**
面对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难题,朱玉华提出固本·跨界·出海三大战略。她主持复排濒临失传的节令戏《天官赐福》,组建青年创编团队推出实验京剧《元宇宙·西游》,带领学院斩获全球大学戏剧节金奖。为拓宽国际传播渠道,她在法国设立戏曲工作坊,用全息技术向海外观众展示《三岔口》的虚拟武打场面。
**氍毹之外真性情**
生活中的朱玉华保持着戏曲人的风骨。办公室悬挂着恩师题写的戏比天大横幅,书柜里整齐码放着历年学生的毕业大戏录像。每周三下午雷打不动地出现在附中课堂,手把手纠正小学员的云手动作。疫情期间,她戴着老花镜在抖音开直播课,被学生们亲切称为云端朱妈妈。
从台前到幕后,从演员到教育家,朱玉华用四十年光阴诠释着对戏曲的挚爱。正如她在2023级开学典礼上的寄语:既要做传统的虔诚学徒,也要当时代的弄潮儿,让千年戏曲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位梨园园丁,仍在续写着属于中国戏曲的春天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