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到底学什么?这些专业你可能不知道

中国戏曲学院到底学什么?这些专业你可能不知道

提到中国戏曲学院,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学唱戏的。但当你真正走进这所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会发现这里远比想象中精彩。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戏曲学校,这座隐藏在万泉寺400号的戏曲殿堂,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宝藏专业。

一、台前绽放的表演艺术

京剧表演专业永远是这里的金字招牌。新生入学要经历三堂会审式的入学考试:唱念做打样样不落,光是走台步就要练到膝盖淤青。昆曲班的姑娘们每天清晨五点就吊嗓子,水磨腔的婉转要在晨雾中浸润三年才能入味。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多剧种表演专业,这里的学生既要学河北梆子的高亢,又要练闽剧的软语,去年毕业大戏《百戏图》里,一个舞台同时出现了评剧、越剧、豫剧三种唱腔。

戏曲形体教育专业的学生可能是最辛苦的,他们既要在功房里完成连续二十个旋子的高难度动作,还要研究如何把三百年前的毯子功转化成现代人能理解的训练体系。去年该专业师生编撰的《戏曲形体教学法》已经成了全国艺考培训的指定教材。

二、幕后造梦的创作力量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工作室永远充满奇幻色彩。去年为《牡丹亭》设计的全息投影舞台,让杜丽娘的魂魄真的在观众眼前飘了起来。戏曲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要熟记明清两代的织造纹样,他们设计的蟒袍既要符合传统规制,又要考虑现代舞台的灯光效果,去年某毕业作品用3D打印技术复原的点翠头面,让老艺人都叹为观止。

在戏曲文学系的创作工坊里,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边写剧本边比划身段,电脑旁摆着《元曲选》和《布莱希特戏剧集》。他们深谙宁穿破不穿错的行规,又要让《赵氏孤儿》的故事打动00后观众。去年改编的沉浸式戏曲《西厢记》,让观众跟着红娘在园林中穿梭说媒,成了北京文化新地标。

三、守护文脉的学术传承

戏曲作曲专业藏着许多跨界高手,有人能用电子合成器模仿出笙箫琵琶的和声,有人把河北梆子的悲怆旋律改编成交响诗。去年某研究生将敦煌古谱与京剧曲牌融合的作品,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时引发热烈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学生常常奔波在乡间戏台,他们用AR技术复原濒危剧种的表演程式,山西某个小剧种的七代传承谱系就是被这个专业师生抢救回来的。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可能是最混搭的,这里的学生既要通晓戏曲锣鼓经,又要研究跨文化传播理论。他们策划的戏曲盲盒海外巡演,让外国观众通过互动游戏理解生旦净丑的区别。去年在巴黎举办的戏曲工作坊,法国学生学画脸谱时把张飞的蝴蝶脸画成了抽象派作品,反而成就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西对话。

在这所培养了尚长荣、李维康等大师的学府里,传统与创新每天都在碰撞。当你看到作曲系学生在琴房调试电子乐、戏文专业在讨论元宇宙戏曲、舞美系在试验可降解戏台时,就会明白戏曲艺术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这里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保险箱,更是孕育未来戏曲的实验室,每个专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六百年戏曲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