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朱红色大门北京戏曲训练营究竟藏身何处?
推开朱红色大门北京戏曲训练营究竟藏身何处?
推开斑驳的朱红色大门,咿咿呀呀的吊嗓声裹挟着檀板声飘出院墙。胡同深处,几位身着练功服的少年正在青砖影壁前压腿,晨光穿过老槐树的枝叶,在石砖地上洒下细碎的光斑——这便是老北京人最熟悉的梨园晨景。这座藏在胡同深处的四合院,正是京城最负盛名的戏曲传承基地。
一、闹市深处的文化秘境
沿着南锣鼓巷向东走到帽儿胡同口,绕过几处售卖糖葫芦和兔儿爷的店铺,在45号院门前驻足。门楣上承韵传艺四个鎏金大字历经风雨仍熠熠生辉,门环上的椒图兽首含着铜环,仿佛随时会吐出百年前的戏文唱段。这座始建于光绪年间的三进四合院,前厅陈列着梅兰芳先生用过的点翠头面,中庭的戏台保留着程砚秋练功时的木地板,后院的西厢房内,少年学员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云手。
训练营每周三清晨都会迎来特殊访客——几位白发苍苍的老票友,他们是当年科班出身的梨园前辈。手腕要像拂柳,眼神要似流星,87岁的武生名家李老爷子手把手纠正着学员的动作,晨光中飘荡着淡淡的茉莉茶香,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二、四九城里的戏曲地图
这座训练营的选址暗藏玄机。东邻中央戏剧学院,西接中国京剧院,向北步行一刻钟便是梅兰芳纪念馆。每逢周末,学员们会集体前往正乙祠戏楼观摩演出,这座康熙年间建成的古戏楼至今仍在使用老式煤油灯照明。胡同口停着的28路公交车,可以直达天桥艺术中心,那里定期举办青少年戏曲展演。
训练课程安排颇具匠心:周一三五是基本功训练,二四六则安排文化课学习。清晨五点半的胡同里,总能遇见扎着大靠的武生学员在青石板路上跑圆场,他们的身影掠过灰墙上的爬山虎,惊起檐角栖息的鸽子。当第一缕阳光爬上钟鼓楼时,咿咿呀呀的吊嗓声便与晨钟暮鼓交织成独特的京城晨曲。
三、薪火相传的现代演绎
训练营的报名处设在垂花门旁的耳房,案头摆放的并非现代电子设备,而是一方端砚和紫毫笔。想要入门的学员需先临摹《同光十三绝》画像,这种独特的考核方式让不少年轻家长直呼穿越。课程表用洒金宣纸书写,授课老师名单里既有梅花奖得主,也有抖音百万粉丝的新派戏曲网红。
今年清明,训练营别出心裁地组织了胡同快闪活动。当画着霸王脸谱的少年突然在烟袋斜街唱起《夜深沉》,举着自拍杆的游客们先是错愕,继而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魔幻现实的一幕。古老戏腔在网红咖啡馆与文创店铺间流转,恰似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婉转吟唱。
暮色中的帽儿胡同渐渐亮起灯笼,训练营的朱漆大门缓缓合上,却关不住院内飘出的西皮流水声。那些在抖音上爆火的00后戏曲主播、在国际学校推广京剧体验课的海归教师、带着混血儿女来学戏的外国家长,正在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续写着门前石狮守望了百余年的梨园故事。或许某天,当您在胡同转角遇见甩着水袖匆匆赶路的少年,那便是去赴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约。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