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觅德音——记北京戏曲艺术家刘德昌

梨园深处觅德音——记北京戏曲艺术家刘德昌

北京前门老戏楼的红漆木门吱呀作响,推开时光的帷幕,一位身着月白长衫的老者正在指点年轻演员走圆场。他时而以掌击节,时而轻哼唱腔,举手投足间透着梨园人特有的韵律。这便是北京戏曲界公认的活字典刘德昌,一位用六十年光阴丈量戏曲舞台的老艺人。

**一袭水袖舞春秋**

1958年寒冬,年仅十三岁的刘德昌裹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袄,在天桥戏园子外扒着门缝偷师。彼时京城名角裴盛戎在此驻场,少年眼珠子追着台上的髯口翻飞,手指在结冰的砖墙上摹写身段。戏班管事的发现这个痴儿,破例收作打杂弟子。谁曾想,这个在后台端茶递毛巾的小厮,竟在五年后以《定军山》黄忠一角震动京城。

**声腔里的千年文脉**

唱戏讲究'千斤话白四两唱',字头字腹字尾要像珍珠落玉盘。在戏曲学院授课时,刘德昌总爱用朱笔在剧本上圈点。他修复的《四进士》老本子,将原本失传的反西皮摇板重新谱入,让周信芳先生的麒派艺术重焕生机。某次排演《赵氏孤儿》,他坚持要演员穿上二十斤重的厚底靴练功:程婴的悲怆不在脸上,在脚下每一步的千斤重担。

**传灯人的守望**

2010年非遗保护工程启动时,六十五岁的刘德昌带着弟子走访冀中平原。在保定蠡县,他们从老票友家中抢救出三十余本手抄工尺谱,其中《虹霓关》的武打套路竟与梅兰芳早年的演出录像严丝合缝。如今他主持的戏曲活态传承工作室,每周都有年轻演员来学打把子。看着孩子们挥动云帚的身姿,老人常说:戏是祖宗留下的饭碗,咱们得捧住了,传下去。

长安大戏院的霓虹依旧夜夜闪烁,刘德昌的身影仍时常出现在观众席最后一排。当台上响起熟悉的锣鼓经,他布满皱纹的手指依然会不自觉地在膝头敲打节拍。这穿越时空的韵律,恰似永定河不息的流淌,将一座古都的戏曲记忆,悄悄刻进新时代的年轮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