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艺术学校:这门功夫到底怎么练?

北京戏曲艺术学校:这门功夫到底怎么练?

北京戏曲艺术学校的大门前,天不亮就传来咿咿呀呀的吊嗓声。青砖灰瓦的练功房里,十七岁的程砚秋传人王雪晴正在走圆场,水袖在晨光中划出银亮的弧线。这所始建于1952年的艺苑殿堂,究竟藏着怎样的教学密码?

**一、凌晨五点的童子功**

戏曲行当讲究幼功,学生们每天五点半雷打不动开始晨课。练功毯上,男生们扎着大靠翻旋子,女生们踩着跷鞋走台步。戏曲形体课远不止压腿下腰这么简单,云手山膀圆场这些程式动作,每个都要分解成72个标准点位。老教师张德山总说:戏是磨出来的,一个亮相得在镜前站够三百天。

**二、口传心授的活态传承**

在京剧表演专业教室,梅派青衣李胜素正在逐句教授《贵妃醉酒》。不同于普通学校的PPT教学,这里保持着梨园传统的口传心授。学生们不仅要记谱,还要用朱砂笔在工尺谱上标注气息转折。武生班的赵子龙扮演者每天要对着老录像逐帧模仿,连眼皮抬起的角度都要和厉慧良先生分毫不差。

**三、跨界的戏曲基因**

现代戏曲教育早已突破传统边界。作曲专业的学生在琴房调试电子合成器,尝试将京剧锣鼓经数字化;舞美系的VR实验室里,学生正在构建虚拟戏台,测试《牡丹亭》的全息布景。最让人称奇的是戏曲动漫专业,00后的孩子们把生旦净丑变成二次元形象,用数位笔勾勒出赛博京剧的新可能。

夕阳西下时,琴房传来新编戏《钟馗嫁妹》的唱段。这所承载着六十年戏曲文脉的学府,正用最传统的方式守护着文化基因,又以最先锋的姿态叩击时代脉搏。在这里学戏,学的不仅是唱念做打,更是在时空经纬中找寻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