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戏曲艺术学院:寻访梨园新苗的成长沃土

北京戏曲艺术学院:寻访梨园新苗的成长沃土

在永定河畔的垂柳荫下,沿着万泉寺桥向东步行约800米,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群映入眼帘。这里就是被誉为戏曲人才摇篮的北京戏曲艺术学院(丰台校区),具体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万泉寺400号。每天清晨,总能听见吊嗓子的清音穿透晨雾,与护城河的潺潺水声交织成独特的城市晨曲。

这所创办于1950年的艺术学府,前身是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老北京人都记得,当年梅兰芳先生曾亲自参与选址,特意选在毗邻天桥戏曲文化圈的位置。如今虽然城市变迁,但校门口那株七十多年的古槐依然亭亭如盖,见证着戏校师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坚持。

对于初访者来说,乘坐地铁14号线在景风门站G口出站最为便捷。沿凉水河北岸步行约15分钟,沿途会经过几处正在晨练的票友聚集地,隐约传来的胡琴声就像无形的引路人。若乘公交,74路、83路在中国戏曲学院站下车即达。校门西侧200米的京味茶馆,是师生们常去切磋技艺的第二课堂,茶香氤氲中常能邂逅正在揣摩角色的青年教师。

校园布局暗含传统戏台规制,主教学楼形似展开的折扇,实验剧场取天圆地方之意。最令访客称奇的是地下练功房,深达三层的设计既保证了隔音效果,又暗合戏曲艺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意。每年九月迎新季,总能看到拖着行李箱的新生站在刻有守正创新的校训石前拍照,行李箱里露出的厚底靴、水纱网子,预示着又一批梨园新苗将在此破土。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与中央民族乐团仅隔街相望,形成独特的艺术磁场。傍晚时分,京剧锣鼓点与民乐排练声此起彼伏,恰似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这种地理位置带来的文化交融,让年轻学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能感知当代艺术的脉动。

如今,当人们沿着凉水河文化带漫步,总能在万泉寺桥头望见那座飞檐翘角的排练厅。夕阳为琉璃瓦镀上金边时,玻璃幕墙折射出的光影,仿佛正在上演永不落幕的梨园春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