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梨园一抹红揭秘京剧舞台上的老嫂子传奇
【京城梨园一抹红】揭秘京剧舞台上的老嫂子传奇
(开场画面:暗红色帷幕徐徐拉开,老旦演员甩水袖亮相,脑后圆髻银丝闪动)
儿啊——一声裂帛般的唱腔穿透长安大戏院的穹顶,台下老戏迷们不约而同挺直了脊背。舞台上,年逾古稀的康氏正用十八道弯的哭腔诉说着《钓金龟》的悲情,苍劲的嗓音里裹着绵长的哀愁,这就是京剧老旦独有的魅力。
(插入视频片段:康氏颤巍巍举起钓竿,眼角泪光与头面点翠交相辉映)
这个被票友亲切称为老嫂子的行当,最早可追溯至汉代的弄婆表演。真正定型却要等到道光年间,当同光十三绝中的郝兰田把老生唱腔融入青衣表演,那些原本只能做配角的老年妇人突然在舞台上活了过来。您细听现在的老旦唱段,仍能辨出几分《文昭关》伍子胥的苍凉韵味。
(展示珍贵戏单:1905年广和楼《徐母骂曹》演出单,老旦名角尚云芳名字用朱笔勾勒)
要炼成这副铜锤嗓子,学徒得在陶然亭芦苇荡里吊嗓。名角李多奎的李氏十八韵秘诀至今口耳相传:天不亮对着城墙喊嗓,直到震落墙头浮土;寒冬腊月含冰练气,硬是把清亮嗓音磨出砂砾般的质感。您瞧录像里老艺术家们表演,那丹田气能震得麦克风嗡嗡作响。
(穿插黑白影像:李金泉先生指导弟子调整气息,双手在腹间比划圆融轨迹)
当代老嫂子们更在传统中开出新花。去年重阳节,长安大戏院推出全本《对花枪》,青年老旦演员张兰着一袭绛紫改良帔,将百岁老人比武的桥段演绎得飒爽英姿。谢幕时戏迷发现,她头戴的点翠头面竟嵌着LED灯珠,随着唱词明明灭灭,恍若星河落鬓。
(视频特写:现代化舞台灯光下,传统戏服与科技元素碰撞出奇异美感)
戏谚云:千生万旦,难求一老。这些舞台上的老嫂子用沧桑嗓音唱着亘古的人情世故。当您下次听到那独特的雌音苍韵,不妨细品其中滋味——那是岁月淬炼出的生命回响,是中华文化最醇厚的那坛老酒。
(落幕镜头:老旦演员背身走向舞台深处,雪白水袖在追光中渐渐隐没)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