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深处飘戏腔:北京戏迷口中的老嫂子是谁?

胡同深处飘戏腔:北京戏迷口中的老嫂子是谁?

北京前门外的老戏园子总飘着股烟火气。三伏天里,摇着蒲扇的老少爷们儿嗑着瓜子,茶碗盖子叮当响处,忽听得后台传来一嗓子我说大兄弟——,台下顿时笑开了锅。这声透着亲热的吆喝,准是戏迷们惦记的老嫂子要登场了。

一、梨园行里的当家媳妇

京城戏台上的老嫂子从来不是特定角色,倒像是街坊四邻都认得的热心肠。在《四郎探母》里,她是佘太君身边递茶送水的杨排风;到了《锁麟囊》,又化作薛湘灵身边碎嘴的丫鬟梅香。这些插科打诨的配角们,总能用几句地道京片子,把深宅大院的故事拉回胡同烟火中。

老辈票友说,早年间戏班跑码头,总要备着这么个戏包袱。既能唱老旦的悲腔,又能接丑角的俏皮话,遇上主角误场,还能现编段数来宝救场。民国时的名角小蘑菇刘赶三,就是揣着二十几个老嫂子戏码走红的。

二、茶楼里的市井回声

东四牌楼下的广和楼,至今保留着庚子年间的戏单。泛黄的宣纸上,老嫂子三个字总伴着客串二字。原来这些角色多是班主临时拉来的龙套,可能是后厨张婶,也可能是门房李嫂。她们把市井智慧带进才子佳人的故事,一句爷们儿可长点心吧,倒比千金小姐的十句唱词更入人心。

评剧老艺人新凤霞回忆,五十年代排新戏时,导演总让演员去大杂院找老嫂子。要学她们盘腿坐在炕头纳鞋底的架势,要听她们数落孩子时九曲十八弯的腔调。这些鲜活的市井气,经艺人提炼就成了戏台上的京味儿。

三、渐行渐远的胡同乡音

如今长安大戏院的镁光灯下,老嫂子的身影越发模糊。年轻观众更爱看水袖翻飞的青衣,却不知那些碎嘴大妈才是老北京的戏魂。去年湖广会馆重排《乌盆记》,特意请来八十岁的琴师李老爷子反串老嫂子,一句您这盆儿包浆够年头的现挂,让满场白发的票友笑出了泪花。

护国寺胡同深处,还能听见票友们咿咿呀呀的调嗓声。他们固执地保留着老嫂子的念白方式,把吃了吗您呐改成韵白,在程式化的戏曲程式里,续写着老北京的烟火人情。这些声音飘过灰墙黛瓦,恍惚间让人看见,戏台上的油彩正化作胡同里的晨昏。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