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学戏指南:这些地方藏着戏曲传承的密码
京城学戏指南:这些地方藏着戏曲传承的密码
北京护国寺街飘着豆汁儿的香气,胡同深处传来悠扬的胡琴声,琉璃厂斑驳的砖墙上依稀可见老戏报的残影。在这座千年古都的肌理里,戏曲艺术像盘根错节的老槐树,滋养着一代代戏迷票友。对于想学戏的人来说,京城从来不缺传道授业的去处,关键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方氍毹。
一、梨园正统:专业院团的传承之道
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楼里,总能见到白发先生带着年轻学员吊嗓子的场景。这所戏曲界的黄埔军校采用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法,京剧系的学生每天清晨五点半雷打不动地练早功。中央戏剧学院戏曲专业则更侧重戏曲与现代戏剧的融合创新,去年毕业大戏《新牡丹亭》用全息投影重现了明代戏楼盛景。
北京京剧院开设的业余戏校是另一条蹊径。每周六上午,梅派传人张慧芳会手把手教《贵妃醉酒》的水袖技法,学员里既有退休干部,也有外企白领。去年结业汇报时,有位法国留学生用字正腔圆的韵白演绎《空城计》,惊艳四座。
二、民间戏班:胡同深处的艺术课堂
前门大栅栏的广德楼戏园,每周四晚上亮起暖黄的灯笼。民间剧团和鸣社在这里开设京剧工作坊,教戏前先带学员参观后台的戏箱,讲解凤冠上的点翠工艺。班主李师傅说:学戏先要懂戏,知道行头里的讲究,唱念做打才有根。
南城天桥的民俗文化中心藏着更多惊喜。曲剧名家王淑玲每月开设河南坠子传习班,七十岁的她示范《宝玉探病》时,眼波流转间仍是少女情态。旁边茶室里,几位八角鼓票友正切磋单弦牌子曲,三弦声里飘着茉莉香片的味道。
三、多元选择:现代人的学戏地图
东城区文化馆的戏曲体验课总是一座难求。他们开发的戏曲身韵操把云手、蹉步编成健身动作,白领们下班后换上练功服,在镜墙前摆出亮相造型。国子监胡同的戏匣子工作室走精品路线,私人定制课程包含戏曲妆造体验,学员可以戴着贴片包头拍古风写真。
社区戏曲学堂则充满烟火气。望京某小区的活动室里,评剧票友张阿姨正在教《花为媒》选段,东北腔的报花名逗得大妈们前仰后合。课间休息时,保温杯里的枸杞茶和窗台上的布鞋构成一幅生动的市井学艺图。
站在正乙祠古戏楼的雕花戏台前,望着楹联上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的金漆大字,忽然明白京城学戏的妙处。这里的每个教学场所都是活的戏曲博物馆,无论选择专业科班还是民间传习,重要的是让古老艺术真正走进生活。当写字楼里的年轻人开始用京剧念白互道早安,当社区广场上响起新编戏歌,这座城市的戏曲血脉便永远鲜活。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