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有洪声:北京京剧演员赵洪春的艺术人生
梨园深处有洪声:北京京剧演员赵洪春的艺术人生
【楔子】
北京前门外的老胡同里,晨光初现时总能听见几声悠长的吊嗓。循声而去,梅兰芳纪念馆后墙根下,一位身着练功服的中年人正在晨课。他就是梨园行里公认的武老生赵洪春,一个将武生英气与老生苍劲完美交融的戏曲演员。
一、家学渊源的梨园幼苗
1978年出生于京剧世家的赵洪春,祖父是富连成科班出身的武净赵世奎。老宅堂屋至今挂着程砚秋题赠的铁嗓铜喉匾额,见证着这个戏曲世家的荣光。六岁开蒙时,父亲赵庆祥用戒尺在八仙桌上敲出《定军山》的锣鼓点,小洪春就着节奏扎起了人生第一个大靠。
在戏校的七年,赵洪春创造了两个纪录:每天清晨五点在练功房走旋子,连续三年寒暑不断;完整抄写过《京剧剧目辞典》中867出戏的剧情梗概。这份手抄本后来被中国戏曲学院图书馆收藏,纸页上至今可见汗渍晕开的墨痕。
二、文武兼备的舞台实践
1999年,赵洪春在长安大戏院救场出演《长坂坡》赵云,临时顶替突发急病的师兄。当他完成抓帔绝活时,后台老艺人发现他的厚底靴已渗出血迹——上午排练时崴伤的脚踝,在肾上腺素支撑下完成了这出高难度武戏。
不同于传统武生的表演,赵洪春在《秦琼观阵》中创新运用云手接剑诀的身段组合,将秦叔宝的焦虑与果决通过肢体语言层层递进。这段表演被收录进《京剧表演艺术大观》教材,成为武老生行当的范本。
三、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
2015年复排《李陵碑》时,赵洪春特意走访雁门关遗址。他在杨继业叹杨家的经典唱段中,融入山西梆子的悲怆腔韵,用略带沙哑的云遮月嗓音,唱出老令公绝境中的苍凉。首演谢幕时,台下老戏迷集体起立高呼好——角儿!
疫情期间,赵洪春带领剧团开创胡同京剧新模式。在鼓楼西侧的鸽哨声里,他们用简化行头表演《三岔口》,让外国游客举着冰糖葫芦看得入神。这种打破镜框式舞台的尝试,被《中国戏剧》评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典范。
【尾声】
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赵洪春,仍保持着每天练两遍《挑华车》的习惯。护城河边的垂柳下,他常说:京剧是长在人身上的艺术,我这身功夫要是散了,祖师爷赏的饭碗可就端不稳了。说话间,晨光掠过他鬓角微霜,却照得那双眼眸愈发明亮,仿佛台上即将挑帘出场的将帅。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