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育桃李:记北京戏曲名家周立娟的传承之路

梨园深处育桃李:记北京戏曲名家周立娟的传承之路

在鼓楼西大街的青砖灰瓦间,一阵清亮的吊嗓声穿透晨雾。推开红漆斑驳的排练厅木门,只见身着素色练功服的周立娟正带着二十余名学生练习云手,晨光为她的水袖镀上一层金边。这位扎根戏曲教育三十载的艺术家,用生命丈量着传统艺术的传承之路。

一、氍毹春秋四十载

周立娟的戏曲人生始于胡同深处的大杂院。六岁那年,邻居家老式收音机里飘出的《贵妃醉酒》,让这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在槐树下听得入了神。父母发现女儿的天赋后,毅然送她考入北京戏曲学校。凌晨五点的练功房记录着她裹着厚棉袄踢腿的身影,三九天的室外喊嗓在眉睫凝出冰花。1987年,她以全优成绩毕业,却在事业上升期选择留校任教。面对同行不解,她只说:总得有人把祖师爷传下来的玩意儿接着往下教。

二、创新中的守艺人

在戏曲式微的九十年代,周立娟的课堂始终热气腾腾。她把老戏《秋江》的船桨化作数学教具,用《三岔口》的摸黑对打讲解物理光学。2015年创排的跨界剧目《戏·韵》,将京剧唱腔与交响乐糅合,在国家大剧院连演十五场。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创立的戏曲工作坊,带着学生走进社区、校园,手把手教孩子们勾画脸谱。有位自闭症儿童在接触戏曲后,第一次开口喊出妈妈,家长含泪送来锦旗的场景,至今让周立娟的教案本上留着泪痕。

三、薪火相传育新苗

每周四下午的戏曲选修课,总能看到周立娟拎着塞满头饰的行李箱匆匆赶课。她创新设计的戏曲密码教学法,把四功五法拆解成趣味游戏,让00后学生们在抖音直播中也能唱念做打。疫情期间,她戴着老花镜自学剪辑,制作的《京剧身韵十五讲》慕课点击破百万。今年教师节,毕业二十年的学生从海外发来视频,金发碧眼的洋弟子字正腔圆唱起《定军山》,镜头前的周立娟笑着笑着就湿了眼眶。

暮色中的排练厅又响起锣鼓经,周立娟扶着腰伤仍坚持做示范。墙上的教学日历密密麻麻写满日程,最醒目的是用红笔圈出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当被问及何时退休,她抚摸着程砚秋先生题赠的折扇笑道:戏曲传承哪有退休之说?只要还能动,这方红氍毹就是我的讲台。窗外,玉兰树的新芽正在抽枝,恰似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的生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