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洁:在戏韵悠扬里,做一束温暖的光
孔洁:在戏韵悠扬里,做一束温暖的光
北京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总能看到一个纤细的身影穿梭在戏服与油彩之间。她不是演员,却比演员更熟悉每一折戏的起承转合;她不施粉墨,却能让舞台的光束在观众席间流转。孔洁,这个在戏曲舞台上站了二十年的主持人,早已把自己活成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观众之间的桥。
一、从幕布缝隙里走出的戏曲精灵
1998年的冬天,北京戏曲学院礼堂的幕布后,还是播音系学生的孔洁蜷着身子,透过幕布的缝隙看台上《锁麟囊》的彩排。老艺术家们的水袖拂过空气的弧度,青衣眼波流转间的哀婉,让她第一次触摸到了戏曲的体温。那天起,她开始在排练厅的角落里模仿程派唱腔的咬字,跟着武生练习云手的起势,在镜前揣摩花旦的碎步。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千禧年春天的校园汇演。原定的主持人突发高烧,孔洁被临时推上舞台。当追光灯打在她月白色旗袍上的瞬间,那些在后台偷师学来的戏曲程式突然有了生命。她用老生念白的抑扬顿挫报幕,以武旦亮相的脆劲转身,把寻常的节目串联变成了即兴的戏曲小品。台下的老教授们先是惊愕,继而会心微笑——这个姑娘,懂戏。
二、聚光灯下的分寸艺术
在《梨园春》的录制现场,孔洁总会在嘉宾登台前轻抚他们的戏服袖口。这个细微的动作藏着她的主持哲学:既要让传统艺术保持该有的庄严,又要拂去它身上的岁月尘埃。当九十高龄的京剧名家说起跑圆场的诀窍时,她会突然来个俏皮的鹞子翻身;讲解生旦净末丑的区别时,又能信手拈来网络热梗作比。
某次直播中,年轻观众质疑戏曲节奏太慢看不下去。孔洁没有急着辩解,而是让灯光师熄灭全场灯光。在突如其来的黑暗里,她清唱起《牡丹亭》的【皂罗袍】,当唱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时,灯光逐次亮起,大屏幕同步绽放出故宫海棠的延时摄影。这一刻,四百年前的婉转腔调与当代视觉艺术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和鸣。
三、戏台之外的传承者
孔洁的手机相册里,收藏着无数戏迷的来信照片。有留守儿童用作业本画的孔老师主持图,有海外游子手抄的唱词,还有养老院老人们围着电视机看节目的合影。这些画面催生了戏曲进书包公益活动,她带着团队把京剧脸谱做成文具盲盒,让00后孩子们在拆出关羽笔袋时,自然地哼起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在短视频平台,她的账号不教唱腔身段,而是展示戏曲人的日常:舞美师傅修补蟒袍的金线,鼓师布满老茧的指尖,甚至她自己凌晨三点校对台本的侧影。这些鲜活的切片累计获得了上亿播放量,有人在评论区写道:原来以为戏曲是博物馆里的瓷器,现在才知道它是会呼吸的。
长安大戏院的灯光依然夜夜璀璨,孔洁依然保持着那个特别的习惯:每次登台前,她会用手指轻轻掠过幕布的流苏。这方寸之间的仪式感,仿佛在触摸二十年前那个在后台偷看彩排的少女。如今的她不再需要模仿谁的做派,因为经年累月的沉淀,早已让主持人这个身份生长出了独特的戏曲基因。当大幕拉开时,你看到的不是报幕机器,而是一个用生命温热传统艺术的摆渡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