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京城梨园幕后:戏曲妆造馆藏身记
探秘京城梨园幕后:戏曲妆造馆藏身记
推开朱漆斑驳的木门,扑面而来的不是霓虹喧嚣,而是胭脂与油彩的暗香。北京戏曲妆造馆就像藏在胡同里的戏匣子,一掀开盖儿就能听见百年戏韵流淌。
这座藏在西城区樱桃斜街的宝藏馆子,夹在八大胡同的青砖灰瓦间颇有些大隐隐于市的味道。沿着地铁7号线虎坊桥站D口出来,穿过飘着糖葫芦香的前门大街,拐进贴着梅兰芳故居指示牌的胡同口,数到第三个垂花门便是。若是碰着晨光初露,还能撞见遛鸟的大爷用京片子给你指路:您往南锣鼓巷反方向走,见着那棵歪脖子枣树就对了。
跨过高高的门槛,迎面就是座三进四合院。东厢房里码着二十三个桐木戏箱,揭开最上层那个描金牡丹的,凤冠上的点翠在阳光下泛着幽蓝。西耳房墙上挂着整面勾脸谱的狼毫笔,笔尖还沾着未洗净的朱砂。正厅里立着半人高的铜镜,镜框上的鎏金云纹里藏着几代名伶的掌纹。
最绝的是后院的工作坊,每天上午十点准时有老匠人现场开脸。看他们用三青调出包公的月牙,拿胭脂晕开贵妃的醉妆,笔尖在演员脸上游走如同在宣纸作画。若是赶巧,还能遇见当红角儿来试新妆,那眉眼间的顾盼流转,恍惚间让人分不清戏里戏外。
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上到阁楼,满墙的黑白剧照正在诉说着往事。程砚秋的虞姬剑穗、荀慧生的红娘团扇、马连良的孔明羽扇,这些带着体温的物件就静静躺在玻璃展柜里。角落那架老式留声机要是转起来,保不准能听见谭鑫培的《定军山》从时光那头飘过来。
走出妆造馆时天色将晚,胡同里飘来谁家厨房的炝锅香。回望门楣上那块传神阿堵的匾额,突然明白为何说戏曲是立体的诗——原来那些勾魂摄魄的悲欢离合,都是从这方寸之间的油彩里生出来的。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