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学戏曲课程探秘: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北京小学戏曲课程探秘: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近年来,随着“戏曲进校园”政策的推进,北京多所小学将戏曲纳入校本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并非单纯教孩子“唱戏”,而是通过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碰撞出火花。究竟这些课程藏着哪些门道?我们走访了几所代表性学校,揭开了戏曲课堂的“台前幕后”。

---

**一、从“唱念做打”到跨学科融合**

在史家小学的戏曲教室里,五年级学生正跟着专业老师练习“云手”动作,看似简单的手势,实则讲究“眼随手走、身随步移”。“戏曲课不只是学表演,更是学规矩。”负责课程设计的李老师介绍,学校将京剧基本功拆解成趣味训练,比如用“走圆场”锻炼平衡感,用“耍花枪”培养专注力,甚至结合体育课设计戏曲体操。

更特别的是,戏曲元素被融入语文、美术等学科。学生诵读古诗词时,会模仿戏曲念白的韵律;美术课上,孩子们亲手绘制京剧脸谱,研究不同颜色代表的性格——红色忠勇、白色奸诈,一堂课下来,连三国人物性格分析都掌握了。

---

**二、课程设计“分层教学”,孩子各有所得**

海淀区某重点小学的戏曲课表显示,课程分为“普及班”与“兴趣社团”双轨制。一二年级以“戏曲启蒙游戏”为主,通过《三岔口》片段模仿黑夜打斗,培养肢体协调性;中高年级则开设“戏曲工作坊”,学生可选修京剧、昆曲不同方向,甚至有孩子专门研究戏曲服饰纹样。

“我们不强求每个孩子登台表演。”该校艺术中心主任提到,曾有内向的学生在戏曲道具制作中找到自信,手工复原的“点翠头面”还在区里拿了奖。这种多元评价体系,让戏曲课摆脱了“特长教育”的标签。

---

**三、专业院团“驻校授课”,打破舞台边界**

在东城区某小学,国家京剧院的演员每月定期驻校,带来的不仅是技艺传授。去年排练《闹天宫》时,武生演员特意让学生触摸自己的厚底靴,感受“孙悟空”腾云驾雾时如何用脚趾发力。“原来一个跟头要练十年”成了孩子们课后讨论的热点。

更有多所学校与长安大戏院合作开设“后台研学课”。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演员化妆、穿戴行头,甚至参与道具搬运。有家长反馈,孩子看完《锁麟囊》后,主动查阅春秋战国历史,这种自发式学习远超预期。

---

**四、用现代视角激活古老艺术**

部分学校尝试戏曲创新实验。朝阳区某国际学校将英文版《贵妃醉酒》搬上舞台,学生用戏曲身段演绎莎翁剧;通州区一所小学开发了“戏曲编程课”,用Scratch软件制作动画版《盗仙草》,让金箍棒在代码中挥舞。

这些探索也曾引发讨论:改编是否失了传统韵味?但教学实践证明,当孩子们用平板电脑设计戏曲人物像素画,用短视频记录练功日常时,传统文化反而以更鲜活的方式得以传播。

---

**结语:**

走访中发现,不少小学的戏曲课已超越“兴趣培养”层面。西城区某校将戏曲礼仪编入《校园行为守则》,延庆山区小学用评剧唱腔传唱红色故事。正如一位校长所说:“我们不是在培养戏曲演员,而是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当他们在未来某个时刻忽然看懂戏词里的家国情怀,那便是课程真正的价值。”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