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空翻在戏曲里叫什么?揭秘武戏中的“飞身技”

**侧空翻在戏曲里叫什么?揭秘武戏中的“飞身技”**

戏曲舞台上的武打场面,常常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演员们或翻腾跳跃,或刀枪相向,一招一式间尽显功夫。而在众多高难度动作中,侧空翻尤其引人注目——演员腾空而起,身体如旋风般侧转,落地时稳如磐石。不过,这种动作在戏曲行当中究竟有何门道?它是否有一个专属的“江湖名号”?

---

一、戏曲武行的“毯子功”,藏着侧空翻的学问

在戏曲界,侧空翻并非直呼其名,而是被归入“毯子功”体系。所谓“毯子功”,是戏曲演员在铺设毛毯的地面上训练翻腾、扑跌等技巧的总称,既保护演员安全,又考验动作的精准度。而侧空翻作为毯子功的核心招式之一,常被称为“飞脚旋子”或“旁飞燕”,但更地道的行话,是“**旋子**”。

不过,“旋子”在不同剧种中的形态略有差异。例如京剧中的“旋子”要求身体腾空后呈水平旋转,而川剧则发展出“高旋子”,强调空中高度与滞空感。这种动作不仅需要腰腿爆发力,更讲究“起范儿”(预备动作)的流畅与落地的“悄声”,若在舞台上发出重响,便是“露了怯”。

---

二、从战场到戏台:侧空翻的“前世今生”

侧空翻并非戏曲独创。早在汉代百戏中,就有“冲狭”(钻火圈)、“寻橦”(爬竿)等杂技动作,而唐代《教坊记》记载的“筋斗”更是直接影响了戏曲武戏。不过,真正将侧空翻融入叙事的,当属元明时期的武戏。

明代戏曲理论家潘之恒在《鸾啸小品》中描述某武生“翻身如电,观者疑其有翼”,说的正是旋子技巧。清代京剧形成后,武生行当将侧空翻与剧情深度结合——例如《长坂坡》中赵云为表现单骑救主的紧迫感,连续三个旋子接“僵尸倒”(后仰倒地),让观众仿佛亲历战场。

---

三、“没有十年的功,不敢碰旋子”

戏曲界素有“文怕《思凡》,武怕《林冲夜奔》”之说,而《夜奔》中林冲的“旋子接探海”组合动作,堪称武生试金石。已故京剧名家厉慧良曾回忆,他年轻时练旋子,师傅让他在八仙桌下翻,要求“起跳不碰头,落地不晃桌”,稍有不慎就会撞得头破血流。

这种严苛训练的背后,是戏曲对“技不离戏”的追求。著名武生裴艳玲在《钟馗嫁妹》中饰演的钟馗,本可用威亚完成鬼魅般的飘移,但她坚持用旋子接“倒扎虎”(后空翻)来表现人物悲愤交加的心境。当旋子腾空的瞬间,大红官袍如火焰般绽开,台下观众竟分不清是人是鬼,是技是情。

---

四、当代戏曲中的“旋子变形记”

随着舞台技术的革新,传统旋子也在发生蜕变。上海京剧院演出的新编戏《王者马与飞天狗》中,武丑演员将旋子与街舞的“风车旋转”结合,落地时顺势变脸;昆曲《浮生六记》则让旋子出现在文戏中——当沈复回忆与芸娘初见时,女演员以慢动作旋子表现心头鹿撞,竟让武戏技巧成了抒情利器。

不过争议也随之而来:当旋子被加入360度转体,当威亚辅助下的“旋子”能连翻七周,这还是戏曲吗?对此,国家一级演员赵永伟说得通透:“当年杨小楼先生改旋子动作,不也被骂‘离经叛道’?关键要看翻的是不是人物。”

---

结语:飞旋的不止是身体

侧空翻在戏曲中从“旋子”到“飞燕”的称谓流变,暗含着一部中国武戏进化史。它既是演员冬练三九的真功夫,也是戏文情感的放大器。下次再看戏时,不妨细品那个腾空瞬间——当衣袂破风之声划过戏台,翻卷的何止是身体,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技艺道”的执着追求。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