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一档戏曲节目,是在给传统艺术搭戏台

策划一档戏曲节目,是在给传统艺术搭戏台

策划一档戏曲节目,远不止是找几个演员唱几段折子戏这么简单。去年《国韵焕新》戏曲综艺意外走红时,总导演在庆功宴上喝醉后说了实话:我们不是在策划节目,是在给五千年文化当媒人。这句话道破了戏曲节目策划的本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一座能对话的桥梁。

一、寻找旧戏新腔的共鸣点

策划团队要像老药铺的掌柜,既懂传统配方的精妙,又知现代人的口味。河南卫视《梨园春》的编导曾带着录音设备走遍中原大地,发现年轻人不爱听完整大戏,却对水袖功的飘逸、变脸绝活的惊艳念念不忘。这促成了他们开创戏曲绝活秀板块,让传统技艺以碎片化形式突围。

北京某戏曲频道策划人有个三把钥匙理论:第一把打开历史宝库,第二把解开现代审美密码,第三把要能打开流量魔盒。他们策划的《戏码头》节目,让京剧演员在黄鹤楼下唱《空城计》,背景是长江游轮鸣笛而过,这种时空对撞的视觉效果让短视频点击量三天破亿。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做过实验:同样的《牡丹亭》唱段,配上电子混音后,00后接受度提升47%。这提醒策划者,传统戏曲的原教旨主义传播已经失效,需要构建新的表达语法。就像苏州评弹与嘻哈的跨界,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创造出第三种艺术语言。

二、搭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场

好的戏曲节目策划要像造园师,既要保留亭台楼阁的古韵,又要开辟能停共享单车的停车场。广东粤剧院推出的戏院livehouse项目,把百年戏台改造成可餐饮的沉浸式剧场,观众能边吃艇仔粥边看《帝女花》,这种违和感反而成了新卖点。

00后戏曲up主刀马旦小圆的走红路径值得研究。她把京剧唱腔拆解成声乐教学,将靠旗制作拍成手工艺vlog,甚至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这种解构与重组,恰是年轻策划人独有的破壁能力——他们既是传统的继承者,又是叛逆的改造者。

央视戏曲频道曾做过大胆尝试:用XR技术重现梅兰芳访美演出盛况。当虚拟梅先生与当代观众隔空对唱时,弹幕疯狂刷屏次元壁碎了。这种技术赋能不是炫技,而是让历史有了温度,让年轻人触摸到戏曲的经脉依然温热。

三、构建可持续的文化生态

策划不能停留在单期节目的爆款制造,而要像培育生态湿地。陕西卫视《大秦腔》节目组与文旅局合作,把节目录制地变成戏曲主题民宿,观众看完节目可以直接体验画脸谱、穿戏服。这种内容+体验的闭环,让戏曲文化真正落地生根。

某视频平台的戏曲传承人计划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算法为小众剧种精准匹配观众。当福建高甲戏传人的直播被推送给东南亚华侨,当山西耍孩儿戏迷在评论区找到同好,传统戏曲在网络时代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这不是简单的流量游戏,而是数字时代的文化寻亲。

中国戏曲学院与网游公司的合作引发争议,但当《原神》里的云堇用京歌腔唱出神女劈观,全球玩家为查资料翻烂了戏曲词典。这种跨次元传播印证了: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需要找到新的河道继续奔涌。

策划戏曲节目的最高境界,是让00后观众在刷短视频时不经意间被一句戏词击中,让海外游子在异国他乡为乡音曲调热泪盈眶。这不是简单的娱乐制造,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当我们用现代思维重新诠释传统,传统也在悄然重塑着这个时代的精神基因。或许某天,年轻人会突然发现,那些曾被视作老古董的戏曲,早已化作文化DNA融入了他们的生命节奏。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