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有幽兰——记戏曲教育家曾玉兰
梨园深处有幽兰——记戏曲教育家曾玉兰
在武汉戏曲学校那栋爬满常春藤的红砖楼里,每天清晨都能听见清亮的吊嗓声。循着声音登上三楼,准能看见曾玉兰老师穿着素色练功服,正带着学生走圆场。阳光穿过雕花木窗,在她银灰色的发髻上跳跃,恍若舞台上追光般温柔。
一、梨园新芽初长成
1965年生于黄陂楚剧世家的曾玉兰,自小在后台长大。父亲是剧团琴师,母亲是刀马旦,她五岁就能把《白蛇传》的身段学得有模有样。十二岁那年,省艺校来县里招生,主考官至今记得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在简陋的礼堂里,她将《贵妃醉酒》的卧鱼动作做得行云流水,起身时发间沾着地上的草屑,眼神却清亮如星。
艺校七年,她创下连续二十周晨功全勤的纪录。当年班主任回忆:寒冬腊月,别人还在被窝里,玉兰已经在练功房把水袖甩出了冰碴子。正是这份执着,让她在1987年全省青年戏曲大赛中,以《穆桂英挂帅》斩获金奖。
二、氍毹辗转见真章
舞台上的曾玉兰是耀眼的。1992年携《梁祝》赴港演出,谢幕时观众掌声持续十五分钟。香港《文汇报》评价她的表演哀而不伤,悲中见美。但鲜为人知的是,那次演出前她正发着高烧,候场时还在打点滴,登台瞬间却如凤凰涅槃。
2003年转行执教的决定震惊业界。面对挽留,她只说:戏比天大,但传承比戏大。那年秋天,她带着两箱戏服和满肚子的唱腔口诀,走进了戏曲学校的排练厅。
三、桃李春风化雨时
在曾老师的教案本里,每个学生都有专属的戏曲档案。她会根据学生音域定制唱腔,为身形娇小的学生改编武打套路。2018级学生陈晓芸记得,为了纠正她一个甩腔的瑕疵,曾老师连续七天陪她加练到深夜,最后两人在月光下吃着凉透的包子相视而笑。
她的课堂常有惊喜。有时是请来民间老艺人示范绝活,有时带学生去古戏台感受回声效果。去年冬至,她突发奇想把身段课搬到东湖梅园,让学生在踏雪寻梅中体会《游园惊梦》的意境。
四、兰心不改守初心
办公室墙上挂着褪色的戏单,案头摆着父亲留下的月琴。六旬的曾老师依然保持着清晨练功的习惯,只不过现在身边多了群小尾巴。她随身带着牛皮封面的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给贵州山区剧团寄教材、为盲人学生录制的有声唱腔需要更新......
今年教师节,毕业十年的学生们从各地赶来。当看到曾经的跑调王张立站在台上字正腔圆地唱《锁麟囊》,当听见去法国传播戏曲的李薇视频里用地道的法语念白,曾老师摘下眼镜擦拭,鬓边的银发在春风里微微颤动。
夕阳西沉,排练厅的镜子映出曾玉兰指导学生走台的身影。那些翻飞的水袖划出优美的弧线,恰似传统戏曲绵延不绝的脉络。在这方氍毹之上,一株幽兰正静静绽放,馨香浸染着整个梨园。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