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别光顾着叫好!这些笑果可是行家才知道的门道
看戏别光顾着叫好!这些笑果可是行家才知道的门道
每当大幕拉开,生旦净末轮番登场,总有几个角色能让台下观众笑作一团。有人说是丑角插科打诨,内行却会笑你外行——在戏曲行当里,这门逗人发笑的功夫,可是有个响当当的雅号。
一、逗笑是门真功夫
宋元南戏的戏文里早藏着玄机,《张协状元》第五出就有若会插科使砌,何吝搽灰抹土的唱词。这插科使砌说的正是逗笑的本事,科是动作,砌是言语,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的绝妙配合。明代汤显祖在《邯郸记》里让丑角扮成乞丐,用一捧烂泥巴摔在书生脸上,既解了剧情尴尬,又逗得满堂喝彩。
昆曲大师王传淞演《十五贯》里的娄阿鼠,偷钱时把铜钱抛起用嘴接住,眼珠随着钱币骨碌转圈,活脱脱演活了市井无赖的贼相。这种丑而不俗的表演,靠的是十年功架磨出来的火候。
二、南北笑匠各显神通
京戏班子里讲究无丑不成戏,萧长华演《群英会》的蒋干,头戴方巾摇着折扇,明明是个自作聪明的书呆子,偏要装出副老谋深算的模样。一句周郎啊周郎,你好狠毒也,能把诸葛亮都逗得忍俊不禁。
川剧丑角更有绝活,《做文章》里的徐子元背对观众抖肩膀,光看背影就知道他在发愁。豫剧《七品芝麻官》的唐成,用一顶会动的乌纱帽演活芝麻小官的窘态,帽翅忽上忽下比表情还传神。
三、笑声里的千年智慧
昆曲《风筝误》里,丑小姐对着镜子自夸朱唇皓齿赛天仙,转头却把媒婆吓得跌坐在地。这种反差让人捧腹之余,也暗讽了封建社会的婚嫁陋习。评剧《杨三姐告状》的高拐子,装傻充愣套出真凶口供,笑声里藏着民间智慧。
当代新编戏《徐九经升官记》,丑角县官用夸张的矮子步登场,看似滑稽的表演却演活了小人物在官场夹缝中的无奈。这种笑中带泪的演绎,让传统科诨有了时代新意。
梨园行当里有句老话:千斤白口四两唱。插科打诨看似轻松,实则是拿捏分寸的硬功夫。从勾栏瓦舍到现代剧场,这些跨越时空的笑声,既是戏曲艺术的调味剂,更是洞察世相的一面明镜。下回看戏时不妨多留意,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瞬间,没准藏着老艺人琢磨半辈子的巧思。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