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茶庵初级中学戏曲班:传统艺术如何在这里圈粉少年人?
探秘茶庵初级中学戏曲班:传统艺术如何在这里圈粉少年人?
推开排练室的门,一群身着练功服的少年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云手。水袖翻飞间,十三岁的王雨婷突然来了个漂亮的鹞子翻身,引得围观同学阵阵喝彩。这个场景在茶庵初级中学的戏曲班每天都在上演,这群00后少年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让传统戏曲在校园里焕发着青春活力。
一、戏曲班里的十八般武艺
茶庵戏曲班的课程表藏着不少惊喜。每天下午4点后的两小时,常规课程表上的校本选修课就变成了戏曲天地。学生们不仅要学唱腔念白,还要在形体教室练习毯子功,从最基本的压腿到高难度的旋子,每个动作都透着专业范儿。
这里的教学团队堪称豪华配置。除了本校专职戏曲教师,每周三下午都会有县剧团的专业演员驻校指导。去年新入职的武生老师张振华,曾是省青年戏曲大赛金奖得主,他独创的戏曲韵律操让学生们直呼比街舞还酷。
更让学生们骄傲的是他们的移动戏台。这个可拆卸的流动舞台跟着戏曲班走遍乡镇,在社区广场、田间地头都留下过他们的身影。去年中秋晚会,他们用皮影戏元素改编的《嫦娥奔月》短视频,在抖音上收获了20万点赞。
二、当Z世代遇见老传统
戏曲班的招生面试堪称校园一景。去年报名现场,初二学生李昊阳抱着吉他弹唱京剧《定军山》的视频意外走红。这个喜欢周杰伦也爱听余叔岩的混搭少年,如今已是戏曲班的当家老生。
课堂上的创新更让人耳目一新。学生们自创的戏曲手账里,工尺谱旁边画着卡通脸谱;水袖功练习时,蓝牙音箱里流淌的却是古风电子乐。最近他们正在排演原创校园剧《课间十分钟》,把广播体操动作融入了戏曲身段。
家校群里常能看到这样的对话:我家丫头以前追星买周边,现在省下零花钱收集戏曲脸谱邮票孩子说要把《牡丹亭》翻译成英文版,和外教讨论了一下午中国戏曲美学。
三、播种在春天的文化基因
这个成立刚满五年的戏曲班,已经走出了不少小名人。初三的刘心怡连续两年登上省少儿戏曲春晚,她演绎的《穆桂英挂帅》片段被收录进地方戏曲教材。更让人惊喜的是毕业生去向——去年有6名学生考入省级戏曲学校,3人获得全国小梅花奖。
校园文化因此悄然改变。课间走廊里,豫剧唱段和流行歌曲此起彼伏;美术课上,脸谱设计成了最受欢迎的作业;就连校运会的开幕式,也变成了各班级的戏曲创意大比拼。
副校长李明哲说得实在:我们不要培养戏曲表演家,而是想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看着孩子们讨论戏词时的专注眼神,就知道这步棋走对了。
暮色渐浓,排练室的灯光依然明亮。几个学生在加练《林冲夜奔》的片段,矫健的身姿在窗棂上投下剪影。远处教学楼传来晚自习的铃声,与这边隐约的檀板声交织成独特的校园韵律。在这里,六百年的戏曲传承正被这群少年续写着新的篇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