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茶馆乾坤大一方戏台演春秋

方寸茶馆乾坤大一方戏台演春秋

江南水乡的青砖黛瓦间,总飘着几缕茶香。八仙桌上茶碗轻碰的脆响里,藏着千年来的世情百态。茶馆这个市井江湖,在戏曲舞台上幻化出无数传奇,那些发生在茶馆里的悲欢离合,早已化作梨园行当里代代相传的经典。

一、市井百态入戏来

老茶客们常说,茶馆是不挂牌的衙门。这话在戏曲舞台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评剧《杨三姐告状》里,杨三姐就是在茶馆听说书人讲包公案,才萌生了进京告御状的念头。川剧《请长年》中,地主周剥皮在茶馆里巧立名目克扣长工工钱,一折算账戏活画出旧社会剥削者的丑态。这些市井故事在茶香氤氲中发酵,被艺人信手拈来,就成了让百姓又哭又笑的活戏文。

茶馆里的众生相更是天然的戏剧素材。京韵大鼓《丑末寅初》里唱:茶房儿提溜着大铜壶,哈着腰儿把水续,寥寥数语就勾勒出跑堂的伶俐劲儿。昆曲《十五贯》中,熊友兰兄弟蒙冤入狱,正是靠着茶馆里听来的只言片语,才让况钟抓住了破案的关键。这些鲜活的细节,都是艺人们泡在茶馆里捡来的珍珠。

二、梨园行当竞风流

川剧里的《迎贤店》堪称茶馆戏的典范。店婆这个泼辣精明的老板娘,要演活她的市侩与善良,非得有三小戏的功夫不可。旦角踩着寸许高的木屐,手里的铜钱串甩得哗啦作响,一句有钱就是妈的台词,把势利眼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后来对落魄书生态度的转变,又让这个人物有了温暖的弧光。

京剧《铁弓缘》里的茶摊更是成了武戏的绝佳舞台。陈秀英母女在茶棚下卖茶,一把铁弓引得江湖豪杰竞折腰。这出戏里旦角要兼工青衣、花旦、刀马旦三个行当,泡茶时的柔美与比武时的英气,在方寸茶棚间转换自如。老观众最爱看开打时茶碗不洒的绝活,那才是真功夫。

三、茶香戏韵总关情

越剧《孔乙己》把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搬上戏曲舞台,实则是个茶馆的变体。孔乙己赊账吃茴香豆的窘迫,酒客们的冷嘲热讽,都在曲笛声中透着苍凉。当小生唱着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台下观众跟着又笑又叹。这种悲喜交加,正是茶馆戏最动人的地方。

黄梅戏《打猪草》里的乡间茶棚,则是另一派田园风光。牧童与村姑因打碎茶碗引发的误会,在对花调中化作甜蜜的情愫。茶碗碎了能再买,青春韶华却难留,这朴素的道理经采茶调唱出,比任何说教都来得真切。

茶凉了可以再续,戏散了还会再演。从《西厢记》里崔莺莺偶遇张生的禅院茶叙,到现代戏《茶馆》中人去楼空的慨叹,这方寸之间的茶馆舞台,始终在演绎着中国人最本真的生命况味。当锣鼓声起,茶香混着脂粉香飘过勾栏瓦舍,谁又能分得清戏里戏外?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