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深处有清音:追忆京剧名伶李婷的梨园人生
胡同深处有清音:追忆京剧名伶李婷的梨园人生
后海胡同深处,老戏迷们总爱聚在什刹海边的茶楼里,说起当年李婷唱《贵妃醉酒》的光景。那日春寒料峭,她披着件素色斗篷登台,待至海岛冰轮初转腾一句,水袖翻卷似流云追月,生生把个杨玉环的落寞唱出了三分禅意。茶碗里的茉莉香随着唱腔起落,竟无人记得啜饮。
一、戏班子的小杨排风
1982年的隆冬,前门大栅栏的广和楼门口,总能看到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扒着门缝偷看。戏班管事的王二爷起初只当是哪个小叫花,直到某日听到她躲在门后哼《穆桂英挂帅》,字正腔圆竟不输科班学徒。
李婷出生在宣武门外的四合院,父亲是京剧琴师,三弦儿声里泡大的孩子。七岁那年胡同拆迁,父亲临终前将珍藏的梅兰芳戏服交给她:戏比天大,要替角儿们活下去。从此梨园行里多了个揣着馒头学戏的丫头,戏班师傅说她天生一副云遮月的嗓子,清亮中透着沧桑。
十三岁登台演《杨门女将》里的杨排风,后台老师傅们至今记得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当演到烧火丫头震三军时,她将铜锤舞得虎虎生风,偏在亮相时眼波流转,活脱脱把个巾帼英雄演出了少女的娇俏。
二、破茧成蝶的艺术觉醒
1995年香港回归晚会,李婷带着新编《白蛇传》赴港演出。传统戏里白素贞多是温婉模样,她却添了段水漫金山的剑舞。青锋过处,衣袂翻飞似钱塘潮涌,观者但见剑光不见人影。谢幕时掌声如雷,有老票友惊叹:这哪是白娘子,分明是聂隐娘转世!
千禧年后戏曲式微,李婷偏在此时创办新韵戏社。她将传统折子戏改编成现代小剧场,在798艺术区搭起玻璃戏台。记得首演《游园惊梦》,她把杜丽娘的春愁化作水墨投影,当唱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时,满墙牡丹次第绽放,年轻观众举着手机录像,弹幕飘过这才是国潮。
某次排练《霸王别姬》,她突发奇想让虞姬用现代舞步演绎剑器。当十面埋伏的琵琶声里,她以足尖点地旋转,红缨枪在镁光灯下划出凄艳弧线。老辈艺术家斥其离经叛道,她却说:程砚秋大师若在世,定会第一个穿西装唱程派。
三、氍毹之上的永恒绽放
2018年深秋,李婷确诊喉癌。最后一次登台是长安大戏院的《锁麟囊》,唱至收余恨免娇嗔时突然失声。观众席寂静如死,却见她从容转身,以水袖代喉舌,将薛湘灵的悲喜尽数抛入三尺红氍毹。谢幕时戏迷发现,那对绣着金线凤凰的水袖早已被泪水浸透。
如今每逢清明,总有人往广和楼旧址的胡同口烧戏票。灰烬飘过斑驳的砖雕门楼,恍惚间又见那个羊角辫姑娘在门缝偷师。梨园行的老人说,李婷的戏魂早化作了护城河边的垂柳,春风起时,柳丝轻拂水面,依稀还是当年那曲《贵妃醉酒》的腔调。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