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里唱戏的角儿们:一壶茶香半部梨园
老舍茶馆里唱戏的角儿们:一壶茶香半部梨园
后海边的老舍茶馆,临街的八仙桌总泛着油润的光。戏台两侧的雕花木窗棂投下斑驳光影,照见一位穿月白长衫的琴师正调着三弦。这是周三下午三点半,后台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几位扮着戏妆的角儿正在对词儿。
一、戏班子的前世今生
王春燕对着镜子勒头时,总会想起二十年前跟着师傅在天桥撂地的日子。那时她刚满十四,师傅的河北梆子班子在茶摊旁支个布棚就开唱,茶客们嗑着瓜子听《大登殿》,铜板打在青砖地上的脆响就是最好的喝彩。
如今茶馆里的戏班子,多是像她这样的北漂艺人。鼓师老张原是河南豫剧团的武场司鼓,退休后舍不得这行当,带着祖传的枣木梆子来了北京。演小生的李云生最年轻,戏曲学院毕业后没进院团,倒觉得茶馆唱戏更自在:这儿离着观众就三步远,能看见他们眼里的泪花儿。
二、氍毹上的晨昏
清晨五点,茶馆后院的石榴树下就响起吊嗓声。演老旦的周玉兰总说:咱这嗓子得拿茶养着。她随身带着个磨得发亮的紫砂壶,泡的是茶馆特供的茉莉香片。武生赵振国在青砖地上练旋子,月白色绸衫被晨风鼓成一片云。
后台的妆匣里藏着时光的密码。王春燕的包头网子用了十五年,黑缎子磨出了毛边。贴片子的榆木刨花要提前泡在茶汤里,这样粘在脸上才服帖。他们给游客化戏妆时总说:您这眉眼得吊着,像在瞧远处飞来的燕子。
三、茶香里的戏码头
周末晚场的《锁麟囊》最是热闹。票友们早早在戏台前占座,盖碗茶在八仙桌上摆成梅花阵。演薛湘灵的李云生甩着水袖唱春秋亭外风雨暴时,二楼雅座的老先生跟着拍板眼,腕上的沉香手串叩出细碎的节奏。
茶博士小刘穿梭在桌间续水,青花瓷壶嘴划出流畅的弧线。他说看角儿们演了三年戏,也能哼几句苏三离了洪洞县。有回暴雨天只有三位客人,戏班子照样唱全本《玉堂春》,后来那三位台湾客人连着来了半个月。
暮色四合时,戏台顶上的宫灯次第亮起。琴师收起相伴四十年的胡琴,鼓槌在老张手里转了个花。王春燕卸了妆,发际还留着勒头的红印,她望着窗外什刹海的灯火,轻声哼起梆子腔里的那句:这才是人生难预料——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